4月27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带来一个重大消息:
中国核电总规模,正式登顶世界第一!
中国现在在运、在建和已获批的核电机组总共有102台,总装机容量达到1.13亿千瓦。
从零开始的核电之路电不够用了怎么办?
过去中国发电主要靠烧煤,但烧煤污染大,雾霾天就是代价。
中国核电发展,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史。
1985年,我们的“核电娃娃”刚出生——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只有30万千瓦,在国际上就像个小学生。
那时候,美国、法国已经玩得很溜了。
我们整整晚了30年起步。
90年代,我们虚心向法国、加拿大请教。
引进技术建设大亚湾、岭澳核电站。
中国的核电工程师们白天干活,晚上啃外文资料,就为了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学到手。
2000年后,我们开始琢磨自己的核电技术。
特别是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全球核电建设普遍降温。
但中国却迎难而上。
像钉子一样扎实推进,一边提高安全标准,一边加速自主创新。
2024年,核电这个“超级电饭煲”一年能煮出4447亿度电(够14亿人每人用318度)。
相当于少烧了1.27亿吨煤。
少排3个北京市全年碳排放量的二氧化碳(3.34亿吨)。
雾霾天可能变少,电费涨价压力也会小(核电成本稳定)。
2024年,中国核电关键主设备实现了100%国产化,全年交付了114台套核电主设备。
这意味着啥?
咱们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这些高端核电机组,从心脏到大脑全部都是“中国造”了!
这可是实打实的技术突破!
记得20年前,咱们的核电站还得靠“洋设备”,核电主泵、控制系统等核心装备几乎都是进口的。
那时候就像是会开车但不会造车,还得看外国人脸色。
如今,核电“卡脖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特别值得骄傲的是主泵技术。
这可不简单。
要在350℃高温、155个大气压的苛刻环境下稳定运行几十年不出问题。
全世界能造的没几家,技术封锁也特别严。
咱们经过十多年攻关,终于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了!
“种一棵树,十年树木;建一座电站,百年受益。”
中国核电的蓬勃发展,既是今天能源供应的重要保障,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核电为啥这么牛?核电为啥这么受重视?
打个简单的比方:
一块拇指大小的铀燃料棒产生的电量 = 1.5吨煤或12桶石油
一座百万千瓦核电站一年可以少用250万吨煤
一座百万千瓦核电站一年可以减少6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这就像一个人能干一百个人的活,还不产生污染,多划算!
核电最大的优势就是不挑食、不挑时间——不像风电靠风,光伏靠太阳,核电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都能稳定发电。
在雾霾天、阴雨天、无风天,核电照样满负荷运转。
“加速审批”背后的大动作2024年,中国核电建设可真是开足马力!
全年共审批通过5个核电项目、11台机组。
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一年批准10台以上的核电机组了。
啥概念?
就是差不多每个月就有一台大型核电机组获准开建!
这种高速审批,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
大家想想,核电站可是大国重器,每个项目都要经过层层把关:
从选址到环评,从安全分析到抗震设计,每一关都卡得严丝合缝。
能保持这样的审批速度,说明咱们国家的核安全监管更成熟了。
有人可能要问:为啥现在这么着急建核电站?
简单说就是:
一边要保障电力供应,一边要减少碳排放。
就像一个家庭既要保证每月收入,又要控制支出一个道理。
为啥老美坐不住?别看,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发展核电的国家,但他们的核电站基本都是爷爷辈建的:
大多数美国核电站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均年龄超过40岁。
有些零部件都找不到替换的了,只能修修补补又三年。
更惨的是,美国新建核电站的速度慢得跟蜗牛似的。
过去20年,美国只建成了2台新机组!
从2013年开工,拖拖拉拉到2022-2023年才建成,用了将近10年。
成本也从计划的140亿美元,一路飙升到了300多亿美元。
翻了一倍多!
再看看中国这边,动力强劲:
截至2023年10月底,中国共有25座反应堆在建。
中国建一座核电站一般只需5-6年,比美国快得多。
建设成本还低,每千瓦大约3000-4000美元,美国要8000-9000美元。
最近让美国真正坐不住的是,中国开始参与制定核电国际标准了!
在核电领域,标准就是规则,就是话语权。
过去几十年,核电的游戏规则都是欧美国家制定的:
美国的ASME标准(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标准)
法国的RCC标准(压力设备设计和建造规则)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安全标准
各国如果想建核电站或出口核电技术,必须符合这些标准,否则就没市场。
这就像打牌,一直是美国人发牌、定规则,其他人只能照着玩。
如今,中国的高温气冷堆安全标准被纳入国际标准。
这是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为啥中美差距越拉越大?一个雷厉风行,一个拖拖拉拉中国对发展核电从一开始就态度明确:
坚定支持!
每个五年规划都有清晰的核电建设目标。
特别是提出双碳目标后,核电作为稳定的清洁能源,更是受到重视。
而美国呢?
政策摇摆不定,说变就变。
奥巴马时期大力支持核电,特朗普上台又偏向煤炭,拜登又重新支持核电......
这种“翻烧饼”式的政策让投资者不敢长期投入。
中国核电建设讲究标准化、批量化、集约化。
同一套图纸,同一批工人,材料集中采购,经验可以互相借鉴,效率自然高。
美国则每个核电项目都是“独立定制”,各自为战,没有规模效应。
中国的远见还记得2022年那个异常寒冷的冬天吗?
欧洲人经历了一场能源噩梦。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对欧洲“拧紧”天然气阀门,欧洲多国天然气价格飙升10倍!
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了现代版冻毛巾——呼吁民众少洗澡、降低室内温度,企业被迫停产...
能源依赖别国,就等于把自己的“命门”交给别人。
欧洲平日里富得流油,为啥在能源问题上栽了这么大的跟头?
就因为它们超过40%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进口。
这就像一个人的“输血管”掌握在别人手里,人家一捏,你就难受。
家里有个大粮仓,即使外面闹饥荒,自家也能撑很久。
核电恰恰给国家提供了这样的能源粮仓。
核电的粮食——铀资源,中国其实并不占优势。
中国已探明的铀矿资源约33.7万吨,仅占全球总量的5%左右,远低于哈萨克斯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铀资源大国。
按照目前核电发展规划,到2035年中国铀需求量将达到1.6万吨/年。
如果完全依赖国内铀矿,很快就会捉襟见肘。
那中国是怎么破解这个困境的?
主要靠两大招:
招数一:走出去买地盘中国采取了一个聪明的策略:
不光买铀,更买铀矿!
通过国有企业中广核,中国在2012年收购了纳米比亚胡萨布铀矿90%的股权。
这座铀矿是世界第三大铀矿,每年可生产约7000吨铀。
这就好比与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不如直接买下一块地自己种菜。
买铀矿比买铀更稳妥。
因为铀矿是固定资产,不会因为国际形势变化而失去控制权。
除了纳米比亚,中国还在尼日尔、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投资了铀矿项目,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铀资源供应网络。
招数二:科技创新海水提铀除了传统铀矿开采,中国还在积极研发“海水提铀”这项,听起来像科幻的技术。
海水中的铀含量虽然很低,每升海水仅含约3微克铀。
但海洋中,总共含有约45亿吨铀资源,是已探明陆地铀资源的1000多倍!
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商业化,将彻底解决铀资源短缺问题。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
中科院,已成功研发出高效吸附材料,可在实验室条件下从海水中提取铀。
虽然目前成本还较高,每公斤约200美元(是传统开采成本的2-3倍)。
但随着技术进步,成本有望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