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
原文:
五国伐秦无功,罢于成皋。赵欲构于秦,楚与魏、韩将应之,齐弗欲。苏秦谓齐王曰:“臣以为足下见奉阳君矣。臣谓奉阳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据宋,魏冉必妒君之有陶也。秦王贪,魏冉妒,则陶不可得已矣。君无构,齐必攻宋。齐攻宋,则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赵助之。五国据宋,不至一二月,陶必得矣。得陶而构,秦虽有变,则君无患矣。若不得已而必构,则愿五国复坚约。五国愿得赵,足下雄飞,与韩氏大吏东免,齐王必无召珉也。使臣守约,若与国有倍约者,以四国攻之。无倍约者,而秦侵约,五国复坚而宾之。今韩、魏与齐相疑也,若复不坚约而讲,臣恐与国之大乱也。齐、秦非复合也,必有踦重者矣。复合与踦重者,皆非赵之利也。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秦制天下,将何以天下为?臣愿君之蚤计也。”
“天下争秦,秦有六举,皆不利赵矣。天下争秦,秦王受负海之国,合负亲之交,以据中国,而求利于三晋,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不利于赵,而君终不得陶,一矣。”
“天下争秦,秦王内韩珉于齐,内成阳君于韩,相魏怀于魏,复合衡交两王,王贲、韩他之曹皆起而行事,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也,不利于赵,而君又不得陶,二矣。”
“天下争秦,秦王受齐受赵,三强已亲,以据魏而求安邑,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齐、赵应之,魏不待伐,抱安邑而倍秦,秦得安邑之饶,魏为上交,韩必入朝秦,过赵已安邑矣,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不利于赵,而君必不得陶,三矣。”
“天下争秦,秦坚燕、赵之交,以伐齐收楚,与韩珉而攻魏,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而燕、赵应之。燕、赵伐齐,兵始用,秦因收楚而攻魏,不至一二月,魏必破矣。秦举安邑而塞女戟,韩之太行绝,下轵道、南阳而伐魏,绝韩,包二周,即赵自消烁矣。国烁于秦,兵分于齐,非赵之利也,而君终身不得陶,四矣。”
“天下争秦,秦坚三晋之交攻齐,国破财屈,而兵东分于齐,秦按兵攻魏,取安邑,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也,君按救魏,是以攻齐之已弊,与秦争战也。君不救也,韩、魏焉免西合?国在谋之中,而君有终身不得陶,五矣。”
“天下争秦,秦按为义,存亡继绝,固危扶弱,定无罪之君,必起中山与滕焉,秦起中山与滕,而赵、宋同命,何暇言陶?六矣。故曰君必无讲,则陶必得矣。’”
“奉阳君曰:‘善。’乃绝和于秦,而收齐、魏以成取陶。”
译文:
齐、楚、赵、魏、韩五国攻秦,未取得战果,停留在成皋。赵想与秦讲和,楚和魏、韩打算响应,齐国不同意。苏秦对齐闵王说:“我已经为您去见奉阳君了。我对奉阳君说:‘天下分散了去投靠秦国,秦必然兵临宋国,魏冉必然嫉妒您占有陶邑。秦王贪心,魏冉嫉妒,陶邑就得不到了。您不媾和,齐国必然攻宋。齐国攻宋,楚、魏定会插手,燕、赵也会出兵相助。五国兵临宋国,不过一二月,陶邑必然到手了。得陶后再讲和,即使秦国态度有变,您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如果不得已定要讲和,希望五国仍然坚守盟约。各国都和赵国亲善,您又坚强有力,和韩国大臣一道东行勉励齐王,坚持合纵,齐王一定不要召回韩珉。让我做盟约监督人,如果盟国有背叛盟约的,由四国去攻打它。没有谁背约,要是秦国来侵犯盟国,五国仍旧坚决抗击它。如今韩、魏和齐国互相猜疑,如果不能坚守盟约而讲和,我担心盟国会发生大乱啊。齐、秦如果不是复合,地位定会有轻有重。不管是复合或它们谁占上风,都不会对赵国有利啊。并且天下分散去投向秦国,秦国就控制了天下。秦国如果控制了天下,天下还能起什么作用呢?我希望您早早考虑啊。”
“天下争相事秦,秦有六种举动,都是对赵国不利的。天下争相事秦,秦王接近齐国,化敌为友,凌驾中原而在三晋谋求利益,这是秦的一种举动。秦采取这种行动,对赵不利,而您最终也得不到陶邑,这是其一。”
“天下争相事秦,秦王让韩珉入齐,让成阳君入韩,让魏怀担任魏相,重新组成连横阵线,与燕、赵两国复交。而王贲、韩他这些主张拉拢韩、魏的人,都出来控制政局,这是秦的一种举动。秦国采取这个办法,对赵不利,而您也得不到陶邑,这是其二。”
“天下争相事秦,秦王接纳齐、赵,三强改善了关系,凌逼魏国而要求得到安邑,这是秦国的一种举动。秦国采取这个计策,齐、赵都响应它,魏国不等秦兵攻打,就会奉上安邑投向秦国,秦国得到安邑,魏又成了它关系亲密的国家,韩国定会去朝见秦国,秦再用安邑来威胁赵国,这是秦国的一种举动。秦采取这个策略,对赵不利,而您又必然得不到陶邑,这是其三。”
“天下争相事秦,秦加强和燕、赵的邦交,用攻齐来拉拢楚国,和韩珉一起攻魏,这是秦的一种行动。秦采取这个办法,而燕、赵加以响应。燕、赵攻齐战斗刚刚打响,秦在这时联合楚国去攻魏,用不了一两个月,魏必被攻破。秦军拿下安邑,堵塞女戟,切断韩国的太行之路,直下轵道、南阳去进攻魏国,切断韩国,包围东、西二周,赵国自然就削弱了。国力被秦国消耗,兵力又分出去攻齐,这对赵是不利的,而您又终身得不到陶邑,这是其四。”
“天下争相事秦,秦使三晋加强联合去攻打齐国,国家残破,财力消耗,兵力分散在东边对齐的战事中,秦于是兴兵攻魏,夺取安邑,这是秦国的一种举动。秦国采取这个计策,您要是出兵救魏,就是用对齐作战已受到消耗的兵力和秦国交锋。您如果不去救援,韩、魏怎能避免倒向西方?赵国在秦的算计之中,而您又终身得不到陶邑,这是其五。”
“天下争相事秦,秦于是打出主持正义,保存亡国、延续绝灭之国,安定危国、扶持弱国,稳定无罪的君主这样的幌子,必然恢复中山和滕国,秦让中山和滕复国,赵、宋就面临同样的命运,怎么还可能谈到陶邑?这是其六。所以说您一定不要讲和,陶邑就必然到手了。”
“奉阳君说:‘很好。’就停止与秦讲和,并拉拢齐、魏,以求实现取得陶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