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992年3月21日鞑靼斯坦62%的投票者将手指按向独立选项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个被历史学家称为"伏尔加河心脏"的自治共和国,将在两年后亲手将独立宣言折叠成谈判桌上的筹码。
鞑靼斯坦的故事绝非仅仅是分离与回归这般简单,而是一场经过精心筹划的地缘政治博弈;在这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民族史诗与现实性经济学正进行着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激烈角力。
鞑靼人的独立基因,深深埋在了1552年的战火所留下的灰烬之中。
那年伊凡雷帝带领着15万大军,把喀山汗国的城墙给成功地攻破了。而且鞑靼贵族实在没办法了,于是在北极熊宫廷跳起了那有着屈辱意味的“归顺之舞”。其实这件事不单展现了当时军事力量的巨大差距,还反映出了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不过苏当年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所获得的成就确实极为惊人,对这个地区的改变可说从头到尾都很彻底。比如说“喀山飞机制造厂”,每年居然能够生产出诸如图-160这般的战略轰炸机,其产量在整个苏体系当中竟占到了43%。再比如“卡马汽车厂”,不但给东欧国家提供了诸多的重型卡车,而且其产品在东欧市场上的占有比例已然接近70%。
这种工业底气,让1990年的鞑靼精英产生了一种错觉,他们误以为能够像波罗的海三国那般优雅地离场,不过他们却忘了自己正坐在北极熊的“腹腔之内”。
地缘牢笼的锁链在独立次日就显露出狰狞面目。
这个被五个北极熊联邦主体环抱的内陆国,每吨石油出口需支付给俄方38%的过境费,而通往黑海的输油管道阀门控制在俄石油公司手中。
更致命的是,北极熊只需切断鞑靼斯坦与乌里扬诺夫斯克州的铁路连接,这个“新生国家”的工业心脏,就会在三个月内停摆——喀山飞机制造厂库存的铝合金板材,仅够维持83天生产。
经济命脉的绞索越收越紧之时,北极熊抛出了经精心设计的金丝笼。1994年2月15日签署的《分权条约》,看似做出了让步,其实这是一张极为精密的经济罗网:鞑靼斯坦保留51%的石油利润,而且必须用卢布来结算;与此同时它获得了5%的联邦税收优惠,不过说真的,代价是要向北极熊军队开放21个军事基地。
这种“放血疗法”,让鞑靼的GDP在1995年,奇迹般地增长了7.2%。
尽管鞑靼族的占比达到了53%,不过40%的北极熊族,掌控着87%的金融机构,与此同时还占据了74%的媒体资源。在这一现象背后,也许包含着诸多复杂的缘由,像不同民族,在经济发展里的表现,有所差异等;实际上这种状况,也展现出了一些更深入的社会问题,或许会给国家的稳定与进步,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喀山街头出现“鞑靼人滚回草原”的涂鸦之时,北极熊很巧妙地放出了一些消息:其实任何民族冲突都会引发《联邦宪法》第78条——而这恰恰就是1994年CHECHENG战争所依据的法律条款。
这种隐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鞑靼精英,忆起1944年克里米亚同胞被流放西伯利亚的惨状。
俄罗斯的终极杀招,藏于文化基因的密码之中。
他们准许喀山保有“总统”这一称号,并且在联邦议会为鞑靼斯坦安排了51个席位——这恰恰是能够阻止宪法修正案通过的关键少数。当鞑靼议员们在为否决CHECHENG特权法案而欢呼之时,居然全然未觉自己已然成了北极熊用来制衡其他共和国的棋子。
回望这场未竟的独立运动,最吊诡的莫过于北极熊的"柔性绞杀"。
他们并未如同对待CHECHENG那样派遣坦克,而是借助经济杠杆,将民族主义者的膝盖撬动起来;当喀山的新贵们,其在莫斯科的银行账户突破到九位数之际,独立理想便成为了待价而沽的装饰品。
今天的鞑靼斯坦,既是俄罗斯联邦的"模范自治区",也是悬在伏尔加河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提醒着所有分离主义者:地理囚笼中的独立,不过是场精心设计的政治幻术。
真正的胜利者,永远是那些,掌握输油管道阀门,以及铁路调度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