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城国,这个被意大利罗马城包裹的0.44平方公里“国中国”,常住人口仅800余人,却掌握着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精神世界——超过10亿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
这个国家的领土面积比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还要小呢,不过呀它的每一寸土地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认定成世界文化遗产啦。
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并且贝尼尼的青铜华盖……在这座微型国家的地下,埋藏的不光是古罗马帝国的艺术遗产,其实更是一部有关权力、财富与信仰的千年博弈史。
公元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将罗马城以及周边区域赠予给教皇,开启了教皇国延续长达千年的统治。1870年,意大利统一战争之后,教皇退避至梵蒂冈宫。不过说真的,真正的转折,出现在1929年——墨索里尼与教皇庇护十一世,签署了《拉特兰条约》,用法律的形式,把梵蒂冈确立为一个主权国家。
这份协议,远非只是简单的领土划分而已;意大利政府向梵蒂冈支付了1.75亿里拉的现金,并且还有10亿里拉的国债,将其当作“精神赔偿”,这相当于如今的20亿美元。
这笔交易背后,是那法西斯政权;其企图通过宗教所具有的影响力,进而巩固自身统治,这其中蕴含着极为精密的算计。其实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妄图借助宗教力量来强化统治地位的用心。
而教皇则用0.44平方公里的实体疆域,换取了全球天主教会网络的隐形控制权。
圣彼得大教堂的地窖里,存放着历代教皇的遗骸,以及殉道者圣彼得的骨骸。而在更深处的梵蒂冈机密档案室中,84公里长的书架上,锁着12世纪以来的教廷文书,仅仅是目录,就多达3.5万卷。
这些羊皮纸上的文字,记录着;在欧洲王权更迭之际,教廷到底是怎样凭借绝罚、联姻以及资金运作去左右战局的。
如今这种“液态权力”,转化为了更为隐蔽的形态:梵蒂冈银行,管理着超过50亿欧元的资产,并且通过离岸账户,与全球120个国家的教会资金链相连[citation:9]。2018年,其财政赤字达7000万欧元,不过说真的,这从未动摇其根基——每年仅仅教徒捐款,就超过1亿欧元,而且如果说圣彼得广场日均2万游客的门票收入,那就更不用提了。
当240名瑞士卫队仍穿着米开朗基罗设计的500年前制服守卫宫墙时,梵蒂冈早已完成现代转型。
它没有军队,不过却凭借着全球主教任命体系,对各国政治产生着影响;它不设置外交部,可是却与18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甚至还开创了“无领土治理”的先例——全球那4000余座教堂、修道院、学校所构成的网络,其实才是它真正的疆域所在。
这种“宗教地缘”的威力在2020年得以显现,而且当意大利因疫情而封锁国境之时,教皇通过直播所进行的圣彼得广场弥撒,居然吸引了超过700万人在线参与。
真正的权力往往存在于肉眼不可见之处。
梵蒂冈博物馆内,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将柏拉图的手势指向天,将亚里士多德的手势指向地,暗喻了精神与世俗权力的分野。
而今日的梵蒂冈,正以0.44平方公里作为支点;撬动着两种权力的终极平衡:它既是从中世纪留存至今的最后一个神权国家,也是借助区块链技术来管理艺术品版权的现代实体;既保存着4.6万件从古罗马时期以来的文物,而且还通过发行NFT数字纪念币,去探索新的财富密码。
当游客仰望西斯廷教堂穹顶的《创世纪》之时或许未曾意识到,——这幅壁画,不但乃是文艺复兴的极峰,更是一张,用心编织的权力星图;上帝伸向亚当的手指,恰恰仿若,教廷穿越时空,碰触现代世界的那只无形之手。
在21世纪的地缘政治棋盘之上,梵蒂冈居然证明了这样一个颠覆性的真理:国土面积,而且人口数量,不再是权力的决定性要素。
当超级大国们,用航母以及卫星来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候,这个微型国家,用800人构建了一套更为持久的统治逻辑——它并非掌控石油或者芯片,反而通过塑造人类对于生死的认知,对于道德的判断,对于永恒的想象,达成了对文明底层操作系统的隐形控制。
正如米开朗基罗在《最后的审判》中所描绘的那样,末日的图景呈现出来:决定人类命运的,其实并非仅仅是武器以及疆域,而是深深扎根于集体意识之中的那根精神权杖。
梵蒂冈的存在,其实更是那种古老权力范式在现代社会的一种极致展现。它就如同历史长河里遗留下来的一颗耀眼明珠,静静地散发着独特的光辉;而且这亦是一种难以被复制和超越的存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