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河南首富——秦英林、钱瑛夫妇

华商有精英 2025-04-25 09:12:47

1965年,秦英林出生于河南内乡县一个普通农家,自幼目睹农村的贫困与农业的困境。17岁那年,他萌生“养猪致富”的念头,却因经验不足遭遇失败,但一颗改变命运的种子已悄然埋下。

1985年,他放弃保送名校的机会,选择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与同样就读兽医专业的钱瑛相遇。这对年轻人不仅成为专业上的知己,更在未来的岁月里携手书写了一段堪比刘秀与阴丽华的创业传奇。

1992年,当外资企业以傲慢姿态主导市场时,秦英林毅然辞去南阳食品公司的“铁饭碗”,携妻子钱瑛回到家乡马山口镇。两人用弟弟资助的1万元买下22头猪,在泥泞的猪舍里开启创业之路。

寒冬深夜筹措员工工资、研究母猪剖产术到凌晨、用芽麦危机逆袭饲料成本……这些充满汗水的片段,构成了他们“用双手刨出希望”的早期岁月。

钱瑛不仅是技术骨干,更以“不离不弃”的陪伴,将兽医专业知识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夫妻二人用十年时间将养殖规模从22头扩大到万头,成为当地首个国家级原种猪场。

穿越周期的“养猪华为”,创新定义行业标杆

牧原集团的崛起,是一部与猪周期博弈的史诗。从1992年创立至今,秦英林带领企业穿越六次行业寒冬,将年出栏量从35.9万头(2010年)提升至6381万头(2023年),

超过德国全国总量,问鼎全球第一。其成功密码在于“死磕技术”的硬核创新:

首先,饲料革命:2003年研发低豆粕日粮技术,2021年公开共享配方,全国累计减少大豆消耗2000万吨,单此一项便改写中国养猪业生态;

其次,智能养殖:斥资266亿元研发四级空气过滤猪舍、精准通风系统,将病毒拦截率提升至99%,养殖成本降至7.65元/斤,领跑全球;

第三,全产业链布局:构建“饲料加工-生猪育种-屠宰加工”一体化体系,与双汇、正大等巨头共建河南万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带动3800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以猪为师,书写中国式企业精神

秦英林常言“要像猪一样做人”,这并非戏谑,而是对专注与奉献的极致诠释:

其一,极致专注:30年深耕养猪业,每年投入千万研发资金,打造16000人技术团队,甚至与西湖大学合作探索合成生物技术,目标实现“零豆粕养猪”;

其二,敬畏周期:在行业疯狂扩张时保持冷静,以低负债率穿越低谷,2023年主动调减出栏目标,用“向下扎根一百丈”的务实抵御市场波动;

其三,共享共生:推出“共创共享”激励机制,让员工分享技术红利;将猪粪转化为水肥助农增收14.85亿元,实现企业与乡村共荣。

财富之上的“泥土情怀”

这对夫妇的财富观,始终与土地和人民紧密相连:首先,产业扶贫: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百万农民就业,疫情期间捐赠超10亿元,2021年以2.08亿元现金捐赠位列中国慈善榜第23位;

其次,教育反哺:向母校河南农业大学捐赠亿元,设立牧原实验室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让更多农村青年触摸“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

第三,乡村振兴:推出“牧原为村”数字平台,培训“新农人”掌握智能养殖技术,将南阳从传统农业区升级为全球养猪业创新高地。

泥土与星辰的辩证法

秦英林与钱瑛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在于它打破了“富豪叙事”的刻板印象:首先,朴素本色:身家千亿仍常驻南阳农村,座驾是普通国产车,凌晨四点查看猪场数据已成习惯;

第二,爱情传奇:从校园到猪舍,钱瑛放弃城市生活、以专业助力丈夫,将婚姻升华为事业共同体,儿子取名“牧原”更显家国情怀;

第三,时代镜像:他们用30年证明,最“土”的产业也能诞生世界级企业,最朴实的坚守终将收获星辰大海。

他们的故事,是一曲献给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赞歌,更是对每个平凡奋斗者的致敬——在泥土中扎根越深,越能触摸星辰的高度。

正如秦英林所言:“成功不是数字游戏,而是让更多人因我们的存在而幸福。”

1 阅读:265

华商有精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