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闽东群峰之间,周宁县曾因年均气温14.7℃、山路阻隔,被戏称“福建西伯利亚”。这个藏在海拔800米云端的县城,2013年GDP仅32亿元,工业基础薄弱,年轻人外流严重。
然而十年后,这里却交出了GDP突破116.93亿元(2024年)的答卷,工业投资增速达52.3%,避暑旅游接待量增长40%。
当不锈钢的冷光穿透晨雾,当高山土豆花海与游客的笑脸相映,周宁用“工业硬核+农业智慧+文旅IP”的组合拳,书写了山区县的破局传奇。

首先,荒坡上的产业裂变。周宁县城关北侧的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曾是一片荒草覆盖的坡地。2024年,这里43家企业全面达产,贡献产值43.56亿元,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单月最高增速达13.5%。更震撼的是投资强度:青山特材年产50万吨不锈钢新材料项目投产,单项目投资12亿元;
不锈钢检测检验中心建成后,可辐射浙闽赣三省,年检测量超200万吨。“我们通过开山造地、建设多层厂房,把800亩山地用出了‘亩产黄金’的效益。”园区负责人介绍,
这里的亩均税收从三年前的8万元跃升至13.4万元,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位列全国县域前列。2024年,全县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2.3%,相当于每天有超千万元资金砸向深山,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其次,家门口的“黄金饭碗”。在站前工贸科技园,某入驻企业的车间里,一名技术工人熟练调试设备。“以前在外打工月薪4500元,现在在家门口拿6500元,还能陪孩子。”
像这样的返乡者越来越多:2024年四大园区新增就业3200人,80%为本地劳动力。园区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不锈钢专班”,毕业生入职即享五险一金,2026年全部达产后将提供超2万个岗位,相当于全县劳动力的15%。
县工信局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按人均月薪6500元计算,仅工业板块每年就能为县域带来超15亿元工资性收入,“工业强县”战略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
第三,产业链的“深水区”突破。周宁正朝着“全国最大不锈钢钢管、针管生产基地”迈进。2024年,不锈钢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7亿元,占全年工业总产值的49.9%。
针管小微园已签约浙江银海万向医疗器械等企业,其中银海万向公司入驻孵化器并试生产,产值约1000万元,带动就业200多人。

首先,海拔800米的“智慧农场”。李墩镇芹溪村的3769亩马铃薯田,每株都贴着二维码。“消费者扫码能看到播种、施肥记录,还能线上认领农田。”
一名薯农介绍,区块链溯源技术让“周宁土豆”溢价35%,亩均收益从2000元跃升至5800元。
2024年,“周宁土豆”“李墩高山蜜薯”双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特色农业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上万农户增收。
在七步镇官洋村,2700亩高山冷凉花卉基地采用荷兰智能温控系统,棚内温湿度、光照实时监控,非洲菊花期延长30天,单株售价提高1.5元,年产值达1.2亿元。
花农王翠芳家5亩大棚年纯收入从8万元增至22万元,“现在摘花像摘钞票一样”。
其二,从“靠天吃饭”到“数据种地”。农业的蜕变,源于科技与品牌的双重赋能。周宁县建立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引进抗病品种使淀粉含量提升至18%;
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统一标准、统一包装,在福州、温州开设12家直销门店。“周宁云雾茶”通过欧盟476项农残检测,单价从80元/斤涨至380元/斤,物联网虫情监测系统让病虫害发生率下降40%。
“以前采茶凭经验,现在看手机数据。”玛坑乡一名茶农感慨,年轻人开始返乡学手艺,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增速连续三年居宁德前列。
其三,机械化与品种创新的“双轮驱动”。周宁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2024年累计发放购机补贴资金190.5万元,补贴农机具858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9.25%。国家南方薯类科学观测实验站每年培育5万粒以上杂交种子,成功选育出“周薯糯1号”等专用型糯性品种,亩产突破2000公斤。

周宁的文旅突围始于精准定位——“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这里夏季平均气温24℃,比福州低8℃,比杭州低6℃。
依托“中国天然氧吧”品牌,周宁打造“周宁有鲤”区域IP,设计卡通形象“鲤宝”,将鲤鱼文化融入民宿、路灯、文创产品,形成独特记忆点。
浦源镇“花鲤小镇”夜晚灯光璀璨,游客可参与鱼灯巡游、鲤鱼祈福;礼门乡陈峭村的玻璃观景台将云海、梯田框成“天然画框”,成为小红书热门打卡点。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0%,过夜游客占比从28%提升至45%,人均消费增长32%。
值得一提的是,避暑经济的升级,体现在“留客时长”的突破。周宁新建5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推出“候鸟式”康养模式,上海退休教师王女士每年7-9月住在咸村镇,
“空气好、消费低,每月开销不到3000元”。纯池镇禾溪村将百年廊桥改造成咖啡馆,当地村民从农妇变身为服务人员,月收入显著提升。
文旅衍生品销售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5%,更深远的变化在乡村:七步镇官洋村“花田民宿”均价680元/晚,旺季需提前两周预订;
碳汇交易突破3000万元,10万亩森林每年“呼吸”出生态价值,绿水青山真正变成“幸福靠山”。
此外,乡村振兴的“花旅融合”样本。浦源镇通过“花鲤小镇”项目,整合高山花卉基地、鲤鱼溪景区等资源,打造集种植、观光、文创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2024年,该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16元,同比增长12%,村财收入超过20万元的村达12个。

周宁的逆袭,藏着三个关键逻辑:
- 要素重组:通过“飞地招商”融入宁德锂电产业集群,70%不锈钢产品供应宁德时代,形成“研发在宁德,制造在周宁”的协作模式;
- 价值重构:将128万亩林地纳入“生态银行”,开发林业碳汇、竹林碳汇,让生态保护从“纯投入”变为“有收益”;
- 治理创新: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7个月实现企业从签约到投产;建立“产业联盟+技术专家+金融机构”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一站式”支持。
站在新起点,周宁正谋划全国首条县域云轨,串联园区与景区,实现“20分钟从厂房到茶园”;与福州三甲医院合作的远程诊疗系统覆盖所有乡镇;
2025年启动“零碳园区”建设,不锈钢企业逐步接入光伏供电。这些布局,不仅是交通线、民生线,更是产业融合的“升级线”。

结语:在福建周宁,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不锈钢工人下班后穿过土豆花田,顺手摘一篮自家种的蓝莓;直播间里,主播捧着不锈钢咖啡杯,身后是云雾缭绕的茶园。
这里没有天生的优势,只有对特色的深挖、对创新的坚持。周宁的故事证明,山区县的发展不必照搬沿海模式——工业可以“上山”,农业能够“触网”,清凉气候能变“流量密码”。
当每一片土地都能找到自己的“打开方式”,深山沟壑间,自会生长出属于中国县域的突围答案。
数据来源:
1. 周宁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福建省工信厅《目标全国最大,福建这个小县城的底气是什么?》
3. 周宁县人民政府《周宁延“深”产业链打造百亿产业集群》
4. 新华网《周宁:种苗添翼 小土豆“飞”向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