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人经常因为无法控制情绪而苦恼郁闷,甚至悲观绝望。

其实,生活中的那些多余的情绪,都是我们根据自己的臆想制造出来的。比如,某个人对你说话时声音稍微大了些,你想的就是这个人对你很不满,继而又联想到日常生活里他针对你的言行,如果再要想,那么就是日后他对你的刁难了。
而实际上,这些都是你自己臆想出来的场景,但我们错就错在把臆想出来的当作了现实,又因此而产生痛苦的情绪,这可真是愚痴啊。


在人生路途上,我们的心中总会装着许多疑惑,在这些疑惑没有通达前,心中千万个烦恼丛生。但这许多疑惑并不能靠着别人来给我们解释,我们要在生活中自己做出解释。如果不去切实地体验生活,那么疑惑还是得不到解决,这也就是我所强调的“到生活实处去找答案”,有了这样的启示,你就不会轻易地放弃生活里的微小瞬间,也不会轻易放过生命中刹那间而过的微妙感觉。当你在细微之处解决了疑惑,内心便好比拨云见青天,心是一片朗朗晴空。

怎么告别郁闷负能量的生活?其实,有一个奇妙的方法就是“感恩”。
一旦你开始拥抱感恩,一个健康的剂量可以使你的关系更好,让你感觉更有控制,甚至让你度过难关。
试试这个小小的练习。首先,想一想你所经历过的最不幸的事情之一。你今天多久会发现自己在想这件事?与现在的对比是否让你感到欣慰?你是否意识到你现在的生活状况并不像现在这样糟糕?试着认识和欣赏现在你的生活有多好。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或忘记过去,而是要在现在发展一个富有成效的参考框架,以观察经验和事件。

金溪胡九韶家甚贫,课儿力耕,仅给衣食。每日晡焚香,谢天赐一日清福,其妻笑之,曰:“一日三餐菜粥,何名清福?”
答曰:“吾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饱暖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
~~摘之《明儒学案》卷二
白话译文:明朝有位胡九韶的人,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讥笑他说:
“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这怎么谈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满足地说:
“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
如果在我生命中最低的时候,有人会告诉我“嘿,只要感激你的所作所为!”我本来想把他们踢在膝盖上。这相当于告诉某人只是把它吸了起来,并没有帮助。你根本不用这个策略来处理你的痛苦。然而,因为我作为一种应对机制而不是一种强迫的情绪,所以实际上是有用的。
就像研究报告所说,感恩是完美的缓冲。它不会解决悲剧的后果,但它可以是一个有用的方法来应付。

真正了无牵挂的心境应该是这样的:闻到花香就不要纠结这花是不是开放在自家的院子里;看到皎洁的月光就不要执迷地想在水中打捞它;曾经有过成就,能够证明那段岁月的努力就可以了,没必要试图把这成就带到身死之后。我看过、我感受过、我经验过、我感动过、我享受过,这就足够了。
任何执迷都不过是徒增痛苦,任何执着皆是因为我们的心量和眼界都不够阔大。

如果缺少坚定的信念和不间断的努力,那么我们取得的事业也好,积累下的财富也罢,都不过如同泡沫一般随起随散。
名利、财富都只不过是一个阶段的成果,如果因为一个阶段的成果而放弃在余下的光阴里继续创造生活,那么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思呢?不过是半途而废罢了。

贪婪的人们紧紧地抓住那些根本不会永远存在的东西,陷入执着的泥淖无法自拔。如果有人告诉他们,世上没有什么是能够永久存在的,即便自己抓得再牢也不可能留住必然会迁变的东西,与其因为执着而带来痛苦,倒不如只是去感受、享用、创造世间的一切。可是这些执着成性的人才不肯听从这样的劝告呢!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人把生命活得如诗如画、快乐自在,而有些人则痛苦不堪、烦恼不断。

有些人虽然每天都忙忙碌碌地生活,但他们的内心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他们的脸上常有笑容,心内一片美好。这样的人,是生活着的禅者。但再看另一些人,他们尽管也很忙,但却忙不出成效来,因为他们的内心纠结而昏暗,他们不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也不清楚什么样的心境才是最和谐、平定的,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安安静静地感受过生活,他们眼中只有忙,但却从没有品尝过生活的滋味。



真正的自在无碍便是,不过问任何东西,当哭时就哭,当笑时就笑,只有先接受了一切,才能谈得上无碍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