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发了帖子,说佛学修心的最高境界,是“人生修行三个字——不当真。”
即:“念头不当真,经历不当真,爱恨不当真,到最后,生死亦不当真。
不当真,便无执念,也就没烦恼,进而可以破除一切幻象。”云云。如下图所示

看起来不错,但实际是胡说八道,或者说起码这种解读与佛学八竿子打不着。
1)佛学是古老关于科学研究的学问,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2)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修行”。见“修行歌”中:天道玄妙隐难言,佛家修行求本源。

而,所谓的“修心”,特指科研活动中的“锻炼脑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训练自己的思绪习惯,以满足科研活动的需要。
古文中,心=脑子脑力,特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锻炼脑子,是科研活动中的一种技能。
在锻炼脑力的过程中竟然“不认真”,这与日常生活风马牛不相及。更与科研活动要求的“严肃认真”风马牛不相及。
3)佛学中的各种概念:
①烦恼,是科研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各样艰难困苦,包括,基金紧张,人员素质低下,设备设施不齐全等等。
②幻象,是科研活动中的各种丰富想象力。并不是说现实世界是虚幻的。
③放弃对念头的执着,特指科研活动中对于一些错误的科研活动放弃,或者对错误的新生认知放弃。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放生”。
因为,佛学中“众生”,特指科研活动中获得的众多新生认知。并不是说“芸芸众生”。
譬如,佛学中:无界众生,色界众生。根据“无=事物起因,色=事物结果”。
这里指对事物起因的分析研究获得的众多新生认知,和对事物结果的分析研究获得的众多新生认知。
可见,佛学中根本没有“不当真”的论述,而佛教徒们,由于把表达事物起因的“无”,理所当然解读成“没有”,而他们再根据“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全部理解成“没有我的相,没有人的相,没有众生的相,没有有寿命的相”。
根本不懂,它是说:
科研活动获得的个人新观点、人们新观念、众生新风尚,人类新发现。
如下图所示,相=一种新生认知。

一切解释权在天道智能主神那里[呲牙笑][呲牙笑]
佛只度有缘的人,相信的人,发愿的人。
梦中,发现地上有钱,捡了一张还有一张,捡了一张还有一张,捡不完,真的捡不完!怕是假的,还用验钞机验了一下,都是真的!发了!发了[鼓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