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精准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更重要,本质来说,左宗棠彪悍的能力和所取得的成就是一个因果关系,但这因果之间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胡林翼所搭起的缘分的桥梁,正是因为左宗棠早就认识了胡林翼,所以他才能拥有强大的人脉资源,并最终被这些优质人脉所形成的势能推举到了历史前台。
在左宗棠和胡林翼相识之前,两个人都是以睥睨天下的姿态独立存在的,左宗棠年轻时就因为学识深厚从而“好大言”,自称“今亮”,有时候在写给朋友的信中署名时甚至还会加上一句,“今亮或胜于古亮”。
不过呢,左宗棠能自诩当代诸葛亮也是有这个底气的,因为,他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在钻研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书籍,是将传统的四书五经和能够指导人做实际事务的学问有效结合起来的人,同时,左宗棠还受到了经世派人物贺长龄和贺熙龄的有意栽培,再加上参加会试之前的左宗棠考试也比较顺利,种种优势的叠加让左宗棠有了睥睨天下的自信。
贺熙龄当时就对自己这个学生是高度评价:“左子季高,少从余游,观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察其进退言论,则循然有规矩,而不敢有所放轶也。余心异之。”
胡林翼呢,属于标准的官宦世家子弟,岳父陶澍又是当时的名臣,再加上天资聪慧从小又受到精英教育,所以胡林翼感觉很难在身边寻找到同类。对于胡林翼的才华,有关资料也有详细记载:“公既长,精悍之气,见于眉宇,于书无所不读,尤嗜宋五子、司马通鉴、龙门史记、班范前后汉书。”
史书对他年轻时候的形容就两个字——不羁,胡林翼自己也承认:“平生自谓才大,自幼即狂,谓世人皆无才,因狂而傲,二十、三十以前均是如此。”
总结起来就一点,在胡林翼和左宗棠认识之前,两个人都感觉特孤独。
不过呢,这个世界的本质又是,上天总是安排能量相当的人成为朋友、夫妻,由于胡林翼和左宗棠都是湖南人,能量相当,又是同龄人,所以双方的交汇是迟早的事。
最终,因为科举这条纽带,两人终于在京师相会,成为好友。
1833年,在京师参加会试时,左宗棠上门拜访了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至于左宗棠为什么去拜访对方则不仅是因为他们是湖南老乡的缘故,而是左宗棠的父亲和胡达源曾经同在长沙的岳麓书院学习,既是同学,又是好友。左宗棠对此也做过解释:“胡云阁先生乃吾父执友,曾共麓山研席者数年。”
胡林翼后来也曾对左宗棠说过这样的话:“林翼之先人,与先生之先贤交最厚。”
也就是说,上一代的交情就已经注定了左宗棠和胡林翼的必然相识。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任何地方,读书人都以学术为纽带形成了一个特有的圈子。
只是,这次无心拜访却让左宗棠收获了一生受益的友谊,在和胡林翼交流之后双方都认定对方正是自己所寻找的同类,于是,两人的关系就在瞬间升温,无话不谈,用史料的话来形容就是:“每风雨连床,彻夜谈古今大政,论列得失...”
虽然这两人的行为在外人看来属于反常,但左宗棠和胡林翼却沉浸于找到知己的兴奋之中。怎么说呢,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人生最快乐的事不仅是洞房花烛夜,更是和知己的把酒言欢。
当时就连胡达源都认为两人的状态不正常,让他们说话收敛一点。
所以,这次短暂的相逢必然成为两人一生的下酒菜,左宗棠后来就回忆道:“纵言阔步,气豪万夫。我歌公咢,公步我趋。群儿睨视,诧为迂怪,我刚而褊,公通且介。”
不过呢,两人当时虽然极度自信,但他们都不知道的是,现实往往不会因为一个人对生活的激情而放弃对他们的考验,左宗棠和胡林翼此后都曾长时间郁郁不得志,蹉跎人生,这是后话。
1835年,二十三岁的胡林翼考上秀才,八月中举人,次年(1836)又接着中了进士,属于后劲充足。但是呢,左宗棠虽然前期势头较猛,但却卡在了会试这一关,对进士的头衔是望洋兴叹。
不过,这并不影响胡林翼对朋友的看法,在前往两江总督署见到岳父陶澍之后胡林翼第一时间就将左宗棠推荐给了陶澍。对于陶澍来说,他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女婿,知道对方能看上的人并不多,胡林翼能对左宗棠不管是人品还是学识都高度认可,那么说明左宗棠其人绝对不会太差,于是,陶澍就有了见左宗棠一面的潜意识。
对于这次推荐左宗棠,胡林翼在后来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中就提到过此事:“臣曾荐于前两江总督臣陶澍...称为奇才。”
于是,1836年,陶澍在回到安化老家之后就特意去了一趟醴陵,计划见正在渌江书院教书的左宗棠一面。
这次见面,可以说是对前次胡、左相识的场景的再复制,五十七岁的陶澍和二十四岁的左宗棠都感觉自己遇到了知己。

陶、左在渌江书院交流 图源/网络
史料也对当时的情景进行了记载:“乃激赏之,询访姓名,敦迫延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至于达旦,竟订忘年交。”
陶澍不仅给左宗棠打上了“奇才”的标签,甚至还以两江总督、前辈之尊和左宗棠结为了忘年交。从当年江宁布政使贺长龄以国士之礼接待左宗棠,到如今两江总督陶澍和左宗棠结为忘年交,左宗棠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已经不需过多赘言。
当时,左宗棠也被陶澍的人格魅力所倾倒,在给老婆的信中他如此写道:“督部勋望为近日疆臣第一,而虚心下士,至于如此,尤有古大臣之风度。”
怎么说呢,对于左宗棠来说,不管他此后能不能考上进士,他这一生都注定不会平凡,因为,两江总督陶澍这个高质量人脉就已经决定了他不会成为普通的路人甲。再说,陶澍和一个年轻人结为忘年交的“新闻”就能为左宗棠带来“流量”,左宗棠完全可以将流量变现。
而陶澍在去世之前也尽最大努力来托举左宗棠。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参加会试再次败北,回来的路上他前往南京两江总督署拜访了陶澍,陶澍当时是以上宾之礼接待了左宗棠,还对他说:“他日君当此坐,名位尚在吾右。”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左宗棠在科场上不能证明自己,而陶澍还依然重视他呢。原因就是,陶澍了解左宗棠,知道他长期研究经世致用学说,所以很难考中进士。为了能够托举左宗棠,他就想到了以高规格接待来形成“新闻效应”将左宗棠推向江湖。
而且,陶澍当时还做了一个让人无比意外的决定,和左宗棠结为了亲家,让儿子陶桄将来娶左宗棠的女儿左孝瑜,实际上就是在托孤。
这一套组合拳打完之后,天下人就都知道了左宗棠此人,尤其是林则徐这种和陶澍是至交的人。这其实就已经为后来林则徐和左宗棠的相识埋下了伏笔。人脉就是这样,当你突破了一个点之后就能收获一堆资源。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以某一个人为关键点的人脉链条。
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陶澍于两江总督的任上去世,事后,左宗棠如约前往陶家承担起教育陶澍幼子、七岁的陶桄的重任。可能左宗棠自己都没想到,接下来的八年才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因为,陶澍家的藏书极其丰富,而且都是一些能够指导人实践的书,更是有陶澍多年积累、收藏的一些重要资料。
在教育陶桄之余,左宗棠就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沉浸式学习舆地、农兵、漕盐等学问。当时,左宗棠还将自己的激动心情与老婆在信中分享:“凡有关海国故事者,无不涉历及之...吾在此所最快意者,以第中藏书至富。”
说实话,这八年才是左宗棠人生最重要的时光,因为,通过对陶澍所遗留书籍和资料的系统性学习,左宗棠才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系,并对做封疆大吏这件事有了深刻的理解,这就是左宗棠为什么刚一出山就能指挥湖南巡抚府的原因。

在陶家八年,左宗棠建立、完善了自己的体系 图源/剧照
由此可见,人生根本就没有白走的路,老天安排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成就将来那个更好的你。个人所能做的就是,享受并珍惜当下,然后耐心等待。
在具备了出山的条件之后,好友胡林翼此时又是动用各种资源极力助推左宗棠。此时,胡林翼和岳父至交林则徐都在贵州任职,于是就将左宗棠推荐给了时为云贵总督的林则徐。只是,因为左宗棠此时家中有事走不开,所以就没能前往林则徐处充任幕僚。不过呢,林则徐和当年的陶澍一样,也有了必须见左宗棠一面的潜意识,于是就有了1849年的湘江夜谈。
湘江夜谈,林则徐在确认了左宗棠的过人才华之后,于是就大胆将新疆事业托付给了左宗棠,又在接待礼仪上将左宗棠显了出来以形成“新闻效应”来进一步助推左宗棠。
此时的左宗棠已经是“天下谁人不识君”,出山办事只是顺理成章之事。
1850年,林则徐去世,在继任云贵总督的程矞采调任湖广总督之后,身在贵州的胡林翼就大力向程矞采推荐好友左宗棠,称“左孝廉才学识力,冠绝一时...左孝廉品高学博,性至廉洁,当为近日楚材第一...湘阴孝廉左君宗棠,有异才,品学为湘中士类第一。林翼曾荐于林文忠,称为不凡之材。”
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希望彼此过得更好,能够实现人生梦想的那种。胡林翼和左宗棠就属于标准模板。
但当时程矞采对左宗棠并没有多大兴趣,左宗棠也对对方感到不屑,于是左宗棠就继续隐藏于江湖。
咸丰二年(1852)初秋,在太平军逼近长沙的危急情况下,朝廷将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的张亮基调任湖南巡抚。面对湖南的困局,张亮基是一力邀请胡林翼来湘协助自己,朝廷也同意了张亮基的请求。
但由于胡林翼当时在贵州走不开,于是就向对方推荐了好友左宗棠。当时,胡林翼甚至将左宗棠和林则徐相比,称:“左公高隐,尚不知雄才大略,是文忠公一流人物。”
接下来就是我们都熟悉的剧情,左宗棠在张亮基的盛情邀请下最终出山以幕僚的身份指挥湖南巡抚府,并以军功一直做到了封疆大吏的位置。

张亮基诚心邀请左宗棠出山 图源/剧照
不过呢,张亮基能够一力邀请左宗棠出山也是因为太平军的压力,对于张亮基来说,他是了解左宗棠的,知道左宗棠出山之后必然会分享他的权力,但在危机面前,他也只能走这一步。
等于说,左宗棠的成功更多也是因为时代需要这样的猛人。
但不管怎么说,胡林翼都是他一生的贵人,没有胡林翼,左宗棠很难和当时那条最优质的人脉关系链产生链接并享受其红利。
这个世界的真相永远都是:一个人的能力很重要,但贵人更重要。
胡林翼就是左宗棠最大的贵人。
当然,胡林翼不仅帮助左宗棠在仕途打开了局面,更是在樊燮案中救下了左宗棠,据一位湘系要员回忆,要不是胡林翼,左宗棠“几乎殆矣”。对此,左公年表中也记载说:“因胡林翼力解之,才免于难。”
在救下左宗棠之后,胡林翼最后一次推荐好友,向咸丰皇帝上疏,称:“湖南在籍四品卿衔兵部郎中左宗棠,精熟方舆,晓畅兵略,在湖南赞助军事,遂以克复江西、贵州、广西各府州县之地。名满天下...令其速在湖南募勇六千人,以救江西、浙江、皖南之疆土,必能补救于万一。”
经过权衡,朝廷下谕:“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
自此,左公以正统的身份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其大开大合的人生。
而他此生最大的助力,除了自身彪悍的能力之外,就是永远都站在他身后的胡林翼。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