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只是高手的工具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4-09 21:12:46

文 / 子玉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道理都不是绝对的,比如,高手是没有情绪的这句话。事实是,高手总是在平静如水和面如惊雷之间自如切换,只是,高手不会让情绪影响自己的决策、健康和财运而已。但有些人却是一台行走的情绪制造机,随时点燃、随时爆发。高手呢,既不会让情绪伤到自己,反而会利用情绪达成自己的目的。在他们的认知中,情绪就是工具,是为目标服务的。比如刘邦。

汉四年(前203),韩信在平定齐国之后派人向刘邦求封齐王,理由是:“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这里解释一下,读史者都将韩信此举解释为欲望,但实际上,齐国作为在秦朝末年能够独立复国的诸侯确实属于最大的变量,充满不确定性,所以,韩信想以王权来控驭齐地的思路也是正确的,何况,还要兼顾南边的楚地。

但问题的关键却在于,刘邦当时是汉王,如果韩信为齐王的话,那么两人就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了,而是名义上平等的诸侯,战国时期,秦国和齐国能够并称东、西帝也足以证明齐国的强大实力。韩信的行为属于对刘邦王权赤裸裸的挑战。

所以,刘邦的第一反应就是大骂:“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不可否认,此时的刘邦可能是真的有情绪,荥阳前线的军事困局和韩信对王权的挑战使他瞬间上头,因此才有了强烈的情绪反应。

但刘邦接下来的表现就纯粹属于表演了。当时,一旁的张良和陈平面对刘邦的情绪化反应赶紧为其讲明了韩信此时对于楚汉相争结果的重要作用,劝刘邦冷静处理此事。

刘邦呢,也马上醒悟了过来,史书的原话是“汉王亦悟”。从这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刘邦并没有情绪失控,而是故意以大怒的表现向韩信传递对于其挑战王权行为的不满。

你想,如果刘邦真的情绪失控,怎么可能在瞬间就听进去了陈平和张良的话,真正情绪化的人此时一定是固执的。

接下来,刘邦的表现就纯属表演,他对着使者大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完了还派张良亲自前往齐国,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此举就是为了消弭大骂韩信不讲武德所带来的的负面影响,同时让韩信坚定站队自己的立场,保证灭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也就是说,刘邦此时的情绪完全是为了政治服务,情绪只是刘邦的工具而已。这就是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普通人的情绪是真的,并最终堆砌在身体之中成为了病例;而高手的情绪却永远只停留在表面,内心的五脏六腑始终处于稳定的调和状态,并不会造成内伤。

一个是自伤,一个是利己,高下立判。

当然,情绪也常常被高手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我们还是以刘邦为例。汉七年(前200),刘邦前往长安,面对萧何所营建的壮丽的未央宫,刘邦的表现是“甚怒”,责怪萧何说:“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萧何负责长安城的营建 图源/剧照

显然,刘邦是不想让天下人认为其是秦二世那般奢侈荒唐的皇帝,将未央宫的过度装饰的责任转移到萧何身上。

这是刘邦以情绪进行信息的传递,向天下人表态,自己绝对不会成为秦二世,同时,也向大家传递未央宫的建造标准完全是萧何自己的主意,和他无关。

实际上,刘邦心里喜欢还来不及呢。因为,萧何在作了“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解释之后,刘邦的反应是“乃悦”。

刘邦的帝王术由此可见。一顿情绪输出就完成了一个重要信息的传递,将矛盾转移。

另外,情绪也常常被高手用作博弈的手段。还是以刘邦为例。在刘邦为汉王之后,其和萧何之间的博弈一直就是汉集团内部的主旋律,这是由萧何在汉军内部的影响力和其长时间坐镇后方的现实对刘邦的地位有所威胁所导致的。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刘邦对萧何的疑心更大,因此,当萧何提出将上林苑进行开放让老百姓耕种的时候刘邦就大怒,以“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的罪名将萧何下狱。

当然,刘邦绝对不是真的生气,也不是真的要治萧何的罪,而是故意以此手段对萧何进行打击,使其将来能够忠心辅佐幼主。

可见,这次刘邦是将情绪作为了博弈的手段。

在生命的最后,刘邦更是以情绪表达着自己的生命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邦面对医生对自己的病还可以治的回答是一顿谩骂:“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非常的豁达。骂完之后,刘邦还给了医生赏金,可见,其并没有生气,而是以情绪在表达自己的生命观而已。

总结起来就是,刘邦的一生是情绪化的一生,但其从来没有因为情绪而影响决策,也没有因为情绪失控造成大的损失,情绪对于他来说,永远只是工具,是用来传递信息、解决政治问题和进行权力博弈的手段而已。

你想,如果刘邦真是一个情绪不受控的俗人,那他何以服众,何以总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又何以从沛公的角色先后进阶为砀郡长、汉王、汉高帝?

这就是面有惊雷而内心永远如如不动的强者。

强者永远都是如如不动 图源/剧照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人在抱怨,说自己的领导脾气很大,动不动对员工就是一顿情绪输出,常常能将高管骂哭。其实,能够如此抱怨的人还是没能真正理解他的领导,人家可能只是以情绪来辅助自己管理人事而已,实际上人家在动怒的时候内心根本就无任何波澜,而且在达到目的之后能转身就将事情给忘了。

看看那些能将事业做大的人,脾气都很冲,但为何他们又能取得事业上的持续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只是将情绪当作了工具而已。

有些人,即使不动怒,就是一个眼神都足以达到和情绪输出同等的目的,在他们的眼中,一切表情和言语都只是为了目标服务。

就是普通人,也可以将情绪作为表达观点、捍卫自身权益的工具,只要心不受力就行。

真正的情绪是什么,那必然是,表面的雷霆之怒和内心地震的同步,既让人丧失理智又造成生理指标紊乱的那种,而且还极容易给人留下不成熟的印象。

历史上因为情绪失控导致事业失败的也大有人在——楚汉相争时,曹咎和司马欣就是因为汉军的辱骂而在项羽不在的情况下贸然出战,导致兵败;隋朝的杨玄感在进兵关中的途中因为蔡王杨智积的刺激而在弘农浪费了三天时间,导致被隋军追上,迅速兵败...

这样的案例,史书上数不胜数,现实的应用场景中也在不断上演。那些被情绪操控的人,大部分都是事业上的失败者,财富也会对其避而远之,因为,火克金,一个人如果稳不住心性,就必然驾驭不了财富。

所以,一个人要想事业成功,要想赚钱,首先要过的就是情绪这一关。也就是,回收情绪的控制权,既保证自己不被情绪操控,又能灵活地将情绪作为表达观点、捍卫权益的工具。

总之,不能让情绪成为攻击内部堡垒的武器,而应该让其成为对外防守的工具。

做人,在内心保持如如不动的情况下又适当带点锋芒。

无为而无不为。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1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