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狼顾之相”的司马懿,凭什么战功及能力稳定地位的?

涛涛评历史 2023-02-21 01:29:06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政治家、军事家,亦是日后西晋的奠基人。曾抵御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军,坚守疆土。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的政权。是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祖父,曹魏后期两位权臣司马师和司马昭的父亲。

1. 军事才能突出

司马懿领导的著名战役,主要有平孟达之战、对蜀汉诸葛亮之战、平辽东之战。

平孟达之战

孟达是蜀国的降将(关羽围樊城、襄阳时(樊城之战),曾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援助,但被刘封和孟达拒绝,关羽战败后,孟达因畏惧被治罪,再加上跟刘封不和,于是带著部下投降曹魏)。很受曹丕的器重,被曹丕任为新城太守,带领旧部屯驻上庸城。曹丕死后,由于诸葛亮的策反,孟达又阴谋叛魏,配合蜀军进攻洛阳。时司马懿领兵驻宛城,他得到密报后,便先发制人,八天急行军一千二百里,迅速赶到孟达的驻地,包围了上庸城。司马懿出其不意地到来,打乱了孟达的部署,使他无法再从容备战。司马懿只有采取速决战才能获胜。于是他兵分八道猛攻上庸城,仅用十六天时间就破上庸,斩孟达,平息了这场叛乱。

对蜀汉诸葛亮之战

诸葛亮进行第四次、第五次北伐。时值抗拒诸葛亮的魏国大司马曹真病死,司马继曹真之后被任命为抗蜀的魏军首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蜀军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但因远离基地作战,军粮匮乏;魏方则兵多、粮多,但军队战斗力则较弱。这种情况决定,蜀军利于速决战,魏军利于持久战,魏军只要能守得住就能把蜀军拖垮。

精明的司马懿当然洞悉当时的战局,尽管诸葛亮送一套巾帼服饰污辱他,他的部下也讥笑他“畏蜀如虎" ,但他仍遵照“坚壁拒守”的方针,不与诸葛亮决战,最后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军终于被拖垮。

平辽东之战

东汉末年公孙度割据辽东,不受曹魏统领。公孙渊继立为辽东太守后,对曹魏态度更坏,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毋丘俭领兵伐辽东,结果吃了败仗,公孙渊乘机称燕王,置百官,并诱使鲜卑侵扰魏国。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司马懿领兵四万第二次伐辽东。公孙渊派步骑数万在辽水东岸的辽隧建立壁垒,迎战司马懿。司马率兵强渡辽水后,不攻辽东军的军营,直指辽东的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县北)。辽东军怕老巢失守,急忙回撤,在首山迎击魏军,大败溃退,魏军乘胜进围襄平。时大雨连绵月余,平地水深数尺,魏军欲移营,司马懿下令:“敢有言徙者斩!”军中始安定。不久雨停,魏军迅速合围,昼夜发动猛攻,公孙渊率数百骑突围逃跑,被魏军击斩。这个割据政权设立的辽东等四郡,悉被平定,并入曹魏的版图。

2. 谋略见长

建议攻蜀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进占汉中,逐张鲁。司马懿建议直接攻蜀。因为刘备在(212年)和刘璋决裂,并在(214年)五月,刘璋投降,此时蜀人心惶惶,元气大伤,根基不稳,打刘备的机会千载难逢。曹操考虑到自己刚刚打败张鲁,部队需要修整,所以将此建议暂时搁置。过了一段时间,蜀投降过来的人说:当时蜀地人心不稳,刘备一天接连斩杀多个造谣者都不能稳定。曹操此时反应过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肃,已然错过了灭蜀的最佳时机。

利用孙权除掉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攻樊城,水淹七军,俘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欲迁都以避其锋。司马懿进谏:于禁此败,对于国家大计并没有损失,更不需要迁都,关羽此时春风得意,但毕竟孤掌难鸣,并且此次大胜不仅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同时打破了荆州地区的平衡局面,孙权此时坐立不安,我们可以联合孙权,前后夹击关羽。

曹操接受这个建议,与孙权达成夹击关羽的计谋,结果使关羽一败涂地,不仅丢失荆州,连性命也搭了进去。曹操接受司马懿的建议,利用孙权消灭关羽,不但解除了襄、樊的暂时威胁,而且在战略上说来,也使蜀汉失去荆州基地,以后诸葛亮几度对魏用兵,只能出秦川一路,利用荆州蜀汉两面钳击的方案,从此流产,这对于此后的魏、蜀战争也有很大影响。

攻吴战略

曹叡向司马懿问策,如何对付东吴。司马懿的建议是”声东击西“,其目的是在于突破东吴赖以为继的长江天堑。派兵对皖城施压,引孙吴调集长江沿线的部队,魏再夺取夏口和濡须重要据点,打乱孙吴长江一带的布防。

军屯战略

司马懿曾向曹操建议军事屯田制,而曹操采纳后不久便病逝了(曹操死前已经有屯田制)。管理军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都是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年间(220—226年)设置的。所以,事实上军屯的推广在曹丕时期。曹魏军屯其主要基地设置在和孙吴、蜀汉对立的地带(淮河南北以及上邽、长安、槐里、陈仓等地),而这里基地的开创都经过司马懿的督工。

##

司马懿在曹芳时代,忍辱负重,最后在高平陵之变,击败曹爽,一举大权在握,关于高平陵之变,后面将详细介绍。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