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月圆,人间月半,中秋话团圆。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写道:
暮春早夏的月亮原是情人的月亮,不比秋冬是诗人的月色。
从古至今,中秋节,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月配情人,秋月,更配诗人。
不同的阶段的中秋节,总是有着不同的氛围和思想,唯一相同的,便是对亲人,对家国的思念。
古代人过中秋节,无论男女老少,全家祭月,把酒言欢,酒香四溢,花灯不灭。
一生都在追求功名,渴望建功立业的李白,为了寻找赏识举荐之人,四处漂泊。
面对周遭的欢声笑语,他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饮一杯浊酒,以销思乡愁。
和李白的潇洒相比,苏轼的潇洒,则多了一些哀愁。
多年为官,数次贬谪,哪怕有贤妻美妾在旁,依旧抵挡对亲人和家乡浓浓的思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亲人遥望同一个月亮,在同一片月光下编织想念,慰藉一个个孤独的灵魂。
又是一年中秋,对于纳兰性德来说“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夫人走后,年年复年年,了无新意,物是人非。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旧时明月依旧,心境已不复当年。
这世间,唯有思念,声生不息,唯有月光,可寄相思。
时间来到抗战时期,抗战14年,中秋节没有月饼,只有枪声。
1931年的中秋节,离“九一八”事件爆发只有8天,苦难之前的快乐,最是让人怀念。
此后,社会动荡,太多家庭的欢声笑语被痛苦磨难替代,1937年,悲壮充斥在冰冷的月色中,全国人民奋起抗战。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抗战十四年,有5年中秋节都打了大规模会战,直到1949年,中国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迎来了中秋节。
这一年的中秋节,最欢乐,也最是沉重。本是阖家团圆,共看万家灯火的节日,身边却再也没有了至亲之人。
抗战14年,无数家庭妻离子散,丧生炮火;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畏艰险,为了国家和民族作出了牺牲和奉献。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常年在前线,没有回家过过一个中秋,那时我最盼望的,就是他回来,一家人能够团圆。
抗日英烈戴安澜的女儿,戴藩篱老人,每一年中秋,总会打开父亲81年前留下的家书,仿佛亲人尚在身边。
老兵王燕云,参加过济南战役期间,正赶上中秋节,攻下燕翅山时,二连炊事班用守军的白面,给战士们做包子,炊事班班长做了160多个包子,送来时发现就剩下不到20个人了,坐在地上大哭。
济南解放后,连长对王燕云说“正好赶上过中秋,你就把农历八月十五当生日吧”。(央视军事网)
战争时代的中秋节,有着无数的“不完美”,是革命先辈们的浴血奋战,才有了今天的“完美”中秋,美好生活。
当我们歌颂中秋,赞赏月亮,不单单是祝愿现在和未来,更是咏以怀古。
作家周作人,总是要特别介绍中秋的月亮。
我不单为今天是兔儿爷的生日,不单为今天的月球与地球最近,我为的是从我们的远祖起,每年在这一日留下些特别的感情,造成不可磨灭的事实。
数千年来古人所瞻望所歌咏的就是这个月,而且这寒热得宜,桂子香飘的时节看这圆月,不是昨天或明天的所能比,也不是上月和下月的所能比的。
在季羡林老先生眼中,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中秋节,已经越来越没有仪式感,风俗在慢慢消减,只剩下一顿油光四溢的晚宴。
事实确实如此,但无论外在的形式如何改变,中秋节的意义从来没有变。
团圆,是中秋节传递的人情和温度。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有爱的地方,就是中秋;有爱的陪伴,就是过节。
无论中秋我们是否在家,父母亲人是否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彼此牵挂的人,一定会圆圆满满。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