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没有空调的古人夏天都是如何消暑的?

艳子伴读 2023-07-12 17:04:26

现代的我们,哪怕是有风扇有空调,甚至还有冰镇可乐,冰镇西瓜汁来解暑都感觉很热。

那么在古代,没有空调、冰箱等现代设备,古人是如何降温消暑的呢?

凿冰冲冲,冰从何来?

电视剧《甄嬛传》里有这样一个场景:

紫禁城夏天炎热,华妃宫里面总有一个装满冰块的大缸,里面的冰块化了就再添新的,华妃吃着冰镇西瓜,特别安逸。

《甄嬛传》的剧情虽然是根据历史去构建的,但是里面的很多细节也确实是有出处。

据《诗经·七月》中对于周代早期陕西旬邑、彬县一带人们生产生活画面的描述和记录。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用现在的话说,便是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

古代没有冰箱和冰柜,王公贵族想要纳凉,便在寒冷的冬季,将冰块搬进冰窖里面储存。

待到夏季再拿出来置于房间内,屋内温度降下来,自然凉快。

而在清代宫廷就已经普遍使用花梨木、红木等材料做成的“冰桶”,将冬天窖存的冰块放置其中,吸收室内的暑气。

沉李浮瓜冰雪凉

现在夏天很多人都流行户外露营,将西瓜桃子之类的水果和各种饮品放置于流淌的溪水之中去热。其实这个方法古人早就在用了。

像王公贵族之类的富贵人家,就在家里开凿冰窖储存冰,待到夏季取出置于屋内降温。

同样可以将瓜果之类置于冰块之中降温以后再食用,便会清凉一些。华妃吃的冰镇西瓜就是如此。

当时华妃一党陷害眉庄假孕争宠,曹琴默那晚请了流产的欣贵人,生过孩子的齐妃过来一起聊天,那晚眉庄喝了不少冰镇酸梅汤。

可想而知,古人也是有冷饮可以吃的,对于普通人家,可能就没这么精致了。

他们没有那么厉害的储冰技术,就在家里面挖口井,夏天在地下井里面吊一个瓮下去,里面放上瓜果之类的。

一段时间后再吊上来,瓜果清凉爽口,普通百姓也可以吃上冰镇水果了。

此外,老百姓还可以去采各种植物和草药来煎煮制作凉茶,晾凉以后饮用,也是避免暑热的一个妙法。

皇家避暑宫殿

《甄嬛传》里面,每到夏天,皇帝都会带妃子们去圆明园避暑。

其实清朝皇帝的避暑胜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另一个是北京城的圆明园。

承德的纬度比北京高,气候要稍微凉爽一些。不过去承德,毕竟路途比较遥远,往来不是很方便。

北京的圆明园经过几次扩建,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从此皇帝夏天就比较少去热河,改为在圆明园避暑了。

几乎每年一到夏天,皇帝就带着整个后宫搬到圆明园居住,平时生活和办公,处理政事都在圆明园进行。

之所以说承德避暑山庄更加凉快,是因为它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

冬天虽然寒冷,但由于四周环山,阻滞了来自蒙古高原寒流的袭击,故温度要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夏季凉爽,雨量集中,基本上无炎热期,是旅游避暑胜地。

枕席消夏 摇扇生风

在电视剧《甄嬛传》中,甄嬛跟着皇帝去圆明园避暑,在甄嬛住处,皇帝给甄嬛安置了风轮,流朱转动着“摇风”屋里自然就会有凉气。

解释的太监说,等到三伏天将冰窖里面的冰块启出来,放在冰盒里面。

侍女摇动安置在冰块上的“摇风”为位份尊贵的妃子纳凉。

即便是在皇宫之中,这样的“冰摇风”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的。甄嬛也是宫里面独一份。

除此之外,扇子也是古代人常用的一种消暑工具。

《诗经·小雅·车辖》中有“车辖有盖,载之以夏。笠之以蒿,鞶之以蒲。”的记载,可以看出早在周代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扇子了。

《甄嬛传》剧里面平日里妃子们手里拿着的,都是手帕之类的。

但是在夏日,人手一个摇扇,尤其是那些侍女,都是伺候在主子身边给他们扇风的。

有一个场景,华妃屋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储冰容器盛放大块的冰块放在殿内,周围一群侍女给她扇风纳凉。

包括妃子们的床上用品,夏季的时候,会把枕头换成更加凉快的凉枕,席子也换成凉席。

李清照在《一剪梅》中的那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其中的“玉簟”就是光滑如玉编织精美的竹凉席。

总之,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百姓里的有钱人,夏季避暑都是优先选择植被多的地方,比如白居易,就选择跑到深山中避暑:

“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

最佳的避暑胜地一定要有山有水有树,平日里的避暑方式也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心态。

暑天里人极易激动上火,所以炎热天气更要静下心来,要调整心态,以“顺四时”,这被古人称为“精神养生”。

所谓:“心静自然凉。”这才是适合所有人的消暑方式了吧。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