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广西宾阳宾州古城,一直延续一些传统老手工制造产业,壮锦,毛笔,竹编,小锁...曾经以小五金业名声远播。



以做米面为主的古南街西南街背,有一条名叫打铜刘巷的小巷。顾名思义此巷是以制作铜器为主,以刘氏为多的地方。据了解:明朝嘉靖年间,刘家始祖公随着南迁的人流来到宾州。举目无亲,居无定所的始祖公凭借打造顶针(即形状类似戒指的顶针器,缝衣服时戴在中指用来顶针脚)的手艺赢得了富甲一方的大户张家大小姐的青睐,喜结连理。在张家的帮助下在张家附近成家立业,逐渐形成了刘家堡子。久而久之,当地就把刘家堡叫做“打铜刘”。曾有后人回忆整个过程就是:把废铜敲碎放进溶器里,用炭火烧溶,铸成0.1厚的铜片,再裁成长8厘米,宽2.5厘米的小铜片,然后用钢锥在小铜片的一面凿上一个个小窝,再然后就是卷成像戒指那样的小圈子,打磨,抛光完毕,一个漂亮高贵的顶针就做成了。然后拿到市场去卖。再买原材料回来再做,这样周而复始地一代又一代相传而繁衍。后来,随着市场的需要,又做些了油勺、帽顶、小刀等金属小器具。无疑也是宾阳手工业发展的“开山祖”之一了。

当年,在这样一个小手工业堡里,每个家庭就是一个作坊店。都备有很多工具。如炭炉、风箱、铁砧、铁锤、钳子、锉刀等等。家里除了卧室外,其他地方都摆满了工具,废铜烂铁,木炭还有产品,连厨房都不用,煮饭炒菜都是就着熔铜的炭炉子完成。每天,整个刘家堡的人都在叮叮当当的金属撞击声中度过,好像每天都在演奏着不知名的交响乐。而夜幕降临以后,每家每户被烧旺的炉火映照,别具一番景象...

打铜刘巷从古南街北垂直叉路进去不远,巷口有石碑,牌铭。传说中的打铜堡已被几十幢各异的现代宅楼占据,似乎看不出当年的堡型,呈开放式的小村庄样子(属白莲村委),约二百多人口。但遗下不少宽厚的泥坯墙基,废木碎瓦,还是留有一些痕迹,却难寻出一家打铜“叮叮“声的传承了。从而村尾处独特的“石敢当”看,老堡约二、三千平米大小。一长方型的村中心广场边,少不了当地常见的土地公社坛及大榕树相伴。公示墙上,小村刚刚举办了一场刘氏外嫁女回娘家活动,以及捐资复建老堡大门的活动。表明刘氏后人族群凝聚力不错,还是能办点大事的。据村一位大妈介绍:在小巷已经没有打铜户了,几乎失传,年轻人多在外面新街起房居住。集资建入村大门的事有政府支持,但还没有动工呢...也许是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手工作坊的没落,很难挡得社会的潮流。








我估计大门牌坊是设在巷口处,如果可以,建议增加塑造几个相关铜雕像,毕竟这里曾经是古宾州历史文化的小遗址,也给南街文旅增添新亮点。
又是一年清明季,小巷人家,亦多有众亲扫墓归来的团聚宴,其乐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