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广西扶绥龙头乡,探古临水宝地有什么特别景象?

淑幺评旅游 2024-05-14 09:28:45

从南宁沿国道约一个钟的路程悠哉而行,一路丘陵地带,土地肥美多见蔬菜,甘蔗,玉米的种植,一派绿意葱茏。龙头乡,位于邕江上游几十里的崇左扶绥县,左江一个“∪”型河湾凹地旁,因地势如龙头,而得此霸气名字。据了解,龙头乡不大,壮、汉多姓氏杂居,相传先祖一是北方随狄青南征驻屯,二是开圩商贾云集繁衍,由安微,广东,玉林等岭南人士开铺落户。史记中于唐、宋时期,已有土司制及县境管辖到此而历史悠久。至明、清时人们交通主要以水路船帮为主,因此,下达南宁,广州...上达龙州,宁明,越南等水路便利的龙头,渐成了繁华的商贸小集镇。传说鼎盛时,在龙头圩码头每天停留的大小船只达数百艘,使左江航道边的龙头地,又有“小南宁”的美称。民国及解放后,随着公路、铁路交通的发展,曾红火的龙头乡开始日渐由兴转衰的落寂。

依着U型宽阔江湾而建的龙头圩街,呈两边高,中间低的侧凹型布局,中间为开阔的圩亭集市,综观地势,好像少了个传统镇水塔之类。正值中午圩日,往来车辆人流较多,除了见本地乡里民众的日常,从车牌看,更多的是慕名到此品尝龙头当地的特色美食的南宁、广东等外地客...著名龙头烧猪,多选用近百斤重的土猪,用传统工艺碳火烤制,有皮脆、肉嫩、骨酥、味鲜的特点,原是本地宴客、祭祀的席上大菜,近年来名声远播,而引得首府食客专程“打卡”品尝;不大的圩街,竟然有着近十家烧猪摊(店),那生意兴隆,一座难求的场面令人惊叹。还有一种始于清代,名叫白糕的小吃亦显独特,最早是逢年过节农家蒸制的美食,后成了大众餐饮。其采用优质大米磨成米浆,蒸熟后铺上葱花、花生米或碎肉等佐料,切成方块拌上油、盐、辣椒等佐料,闻之鲜香扑鼻,食之软滑细腻。成就“白糕伴烧猪”为龙头美食的一个绝配。一摊主老阿婆介绍说,蒸制一板(二、三十斤)要二、三个钟,要起早做,还费力费工很辛苦,年轻人已不大愿做,只是有时来帮一下了。以前还做过壮族生榨粉,要发酵几天,现圩上巳没有人做了...难道白糕是要失传的节奏么?但见无论是做烧猪还是白糕,小圩里的龙头人是量力而行,午后卖完,即收摊回家,讲究一个安逸了。

饱腹后的溜达就显得较为从容了。主街圩依然夹杂留存了少量清末或民国的二层老商铺,细观仍为岭南上骑楼下连廊风格,但前脸多带法式圆弧拱门,楼窗带墙雕,颇有些中西结合的味道,门面木作有罕见的垂直木栅设计,而非广府横式推宠门,下门槛有木制和石制,体现了壮、汉合居的不同特点,以墙体浮雕的招牌,满满的民国风,如今已经很少见了。一个双门面老诊所的后人老阿婆说:嫁进来已是如此了,祖上是外地人,以前看诊及贩卖的生意都做。街圩的C位,并不意外地当属国营老龙头乡供销社门市部。一幢六、七十年代风格的二层大开门、大开间房子,依稀可见的招牌,熟悉的味道和内景,仿佛时光倒流,回到年少成长那个桂中小镇,令人感慨。其通透的二楼木制设计,以为只是采光及空气对流。店家姑娘说:因是江边低洼地,以前常遭水灾淹浸,方便堆货上去。唉,是我认识肤浅了。

往西走为老街区,古老的青石板路,传统青砖灰瓦,立柱飞檐的清末老建筑,以及旧式商铺或居家大户都有一些。旧而不残,老人居多,续存着些烟火气息,但掩饰不住岁月的沧桑。曾经商贸繁荣以壮族为多的龙头地,因中原文化的交融,亦传承着祭祖拜神的敬畏习俗。除家里的祭坛,街头尾的土地社,族里的祖屋,老街区高处还有一座古财神庙,为清代光绪年间,街坊人士集资所建。座西向东,两厅一井,规模虽不大,但庙门前石刻柱子,屋顶墙头、廊檐上都有精美的彩塑和木刻图像,风格独特典雅,工艺讲究。据专家考证,此庙是整个左江流域保存最完好的财神庙,门外一块精制圣旨碑更充满历史的遐想。

偶识一位苏老伯,带我观赏了一块镶嵌于墙体内,记载着建街记事古碑后,热情地邀请到家做客。虽然龙头以壮族、壮语人口为多,但老伯纯正的白话,颇似桂平,梧州口音。据他介绍说:其祖上为外地人,到此以经商亦教书传家,小孩已外出做工,现与老妹合住守家。老伯家为青砖木作三开门一半窗的老式暗二层铺面,颇似龙州上金街及宾阳南街古镇里的风格,但更显高大一些。里为二厅一井加侧院,特别半窗中的一个小木窗,透着当年大户人家的富足和细致。收拾干净的老宅,及墙上的老照片,看得出苏老伯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拿出一本由当地文人撰写的龙头街圩志册子,娓娓道来,此书多方记述了龙头圩历史往事、民间习俗及名人生平...印证了龙头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文化厚重的风水宝地,可惜辉煌已成过去。

岁月悠悠。如今,龙头经济的发展似乎并不显“龙头”,圩上靓眼的新建筑也不多见。而近年,政府有心挖掘传统“二月二龙抬头”,“端午龙舟”等民俗活动等,以期拓展农文旅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但搞笑的是在若大的圩集,难找一个公共厕所,让一波波食客焦虑不巳,由此显得政府在细节管理的诚意不足啊。

匆匆“走马”探龙头。很喜欢这个民风淳朴,恬静安宁,很有“搞头”的地方。

(崇左乡土系列之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