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反映听了不少高校的课程,涵盖了几乎所有学校类型(双一流、中科院、新型大学、双非…)。 感觉是:老师们的课程几乎是能少准备就少准备、能不准备就不准备。真正大量时间用心备课、更新PPT的老师反而可能是一些双非高校的女老师。
他们也许不懂学术最前沿、也没有什么战略性眼光,但是他们认真、踏实、负责,反而容易不断地更新内容。当然双非高校其实也对于很多课程安排和评教等形式上的规范更加严格一些。
究其原因,还是老师们忙于科研,对于课堂教学高度不重视,只要不出重大的教学事故即可。 甚至还会让学生帮TA们讲课……
前辈们说:07年上大学时也一样。 当时一些老师PPT里全是九十年代的纸媒案例,还在教我们怎么做报道文学。童鞋们很嘀咕,都互联网时代了,这种屠龙术学了我能屠谁。 再提醒一下一些认为“手机之前无互联网”的05后小胖友:中国网民数量在05年突破1亿,中国互联网在九十年代末开始起飞,25年已经是互联网的天下。 传播学,不变等于找死。 所以没办法,很多都是自学,主要是图书馆、上网、以及给师哥师姐打杂来直接现场体验。

说白了,你进了大学,老师能让你每天有段时间蹲教室里就算完成了工作。至于他愿意教多少,看他心情和生活压力。 往大了说,高校其实不对学生负太多责任。高校主要对政府负产业、稳定就业、科研等责任,学生是高校的劳动力预备役。并且高校只对学生承担最基本的培训,是择优,而不是培优。可以说自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多数院校就是这个路线。 咱去年高等教育投入增长了7.6%,达1.7万亿。但三成多搞基建,三成多发工资,两成搞科研买设备耗材,这个结构明显不是冲着教学去的。
但不要光听学生的地,也要听听老师怎么说,老师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学生确实是很矫情,讲得多了他又不学,不讲就吐槽水课。 当然,老教师比较繁忙,无心准备ppt,我也不认同他们的做法。学生吐槽之前,是不是也想想,自己有多懒。
某老师说:安排了小组作业,轮流选一个主题分析经济,是为了让他们学会使用数据,最基本的经济分析。
第一轮线下上课,我搞分组,很简单,就是为了把平时分给他们拉满,要不然仅仅靠期末考试闭卷考试,不及格率可以至少一半。 甚至是,上课讲的题目,换个数字,闭卷考试,都不会做,令人瞠目结舌。
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们课程作业,完全是抄袭别人的报告,最最难以理解的是,水印都不删除,就不能基于别人的数据重新做一张折线图嘛。
第二轮完全线上,我扯着嗓子吼完所有课程,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打游戏或干其他的,全场沉默安静。
两轮课遇到很多奇葩事情,有人延毕但是上课从来不出现,挂科了开始找关系要修改分数;有人淘宝上买作业,出分以后,拉黑卖家不给钱,被人家实名举报到学校….. 这类学生并不是少数,是不是也要整顿一下自己呢?
大学尤其现在绩效改革后,完不成就扣钱,领导的指挥棒就不在教学上,教师的职称晋升、绩效分配主要依赖的就是论文和项目,而非教学。大学副教授,说实话,也想好好把教学弄一下,备备课设计一下课堂,但突然来个临时开全院大会,直接公布考核指标,今年“人均到账45万科研经费”,平时要上课,周末/假期还要去企业,有人从年初九过来,到现在没休息过,科研压力大到分身乏术。

总结:本来就是双向表演。 大学老师本来工作重心就不在上课,而是在科研。他在课堂上表演好老师。 相当大比例的大学生追求60万岁,他在表演上课听课。更别提很多大学课程的内容已经远离现实。 哪怕你真想考好成绩,画重点的时候听听,其他时间研究之前考试题可比听课有用多了。
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