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个嫌疑人》是一部根据1995年“12·22番禺抢劫运钞车案”改编的电影,由大鹏、林家栋、张颂文等实力派演员主演,大鹏更是凭借本片摘得金爵奖影帝。影片在未上映之前就引发了广泛关注,不少观众对本片的期待集中在了演员的表演上。

影片讲述了一个惊天大案的始末,以及主犯陈信文(大鹏 饰)伪造假身份潜逃21年后,被警方追捕的过程。影片在塑造角色和还原案件方面都做了不少功夫,但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之处。
首先要说的就是大鹏的粤语表演,这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之一。作为知名东北喜剧演员,大鹏能够在“陈信文”这个角色中藏掉辨识度极高的东北口音,变化不可谓不大。至少对于我这个非粤语区观众而言,看到大鹏的粤语表演已经感觉不到出戏了。

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大鹏苦练粤语,林家栋苦练普通话,才有了影片中普通话、粤语切换自如的状态。张颂文则本身就是广东籍演员,方言压力少了很多。
当他是“陈信文”的时候,他戴着金框眼镜,梳着中分背头,穿着上世纪90年代标配的宽松大西装,在江湖上风光无限。他在招募劫匪的饭局上爆发力十足,压迫感满满,即便对方掏出手枪他也视若无物;

当他是“莫志强”的时候,他换成了苍老的黑框眼镜,低调的平头,在建材市场里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他和王守月(林家栋 饰)在餐桌前对峙的戏份,他的喜怒不形于色反而透露出一丝危险;
同一个人,两种身份,之前是意气风发的大老板,之后是惴惴度日的逃犯。塑造这样复杂的角色,对演技是一项挑战,而大鹏对这种前后反差的塑造非常到位。
除了大鹏,其他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林家栋、张颂文两大戏骨发挥稳定,孙阳、齐溪等配角都在水准之上,就连另外5名劫匪,也都在不多的戏份中塑造出鲜明的个性:有的行事鲁莽;有的反侦察意识强;还有的精于人情世故……

作为一部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由于案件已经盖棺定论,影片《第八个嫌疑人》并没有给观众设置太多的悬念和反转。虽然从影片名字来看,观众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部悬疑片,误以为大鹏饰演的匪徒和林家栋饰演的警察会有一场精彩的智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且案件原型也没有太多推理悬疑的成分。
上世纪90年代,指纹和监控技术都不发达,所以并没有太多的高智商犯罪,反而是悍匪横行,很多大案就是一个字——莽,干就完事了。同样的道理,很多悬案的侦破也并不是通过天才侦探的灵光一现,而是通过DNA检测技术的普及,才找到真正的罪犯。

不过,影片也对案件原型做了一些加工改编,比如陈信文在谋划劫案时,虽然被另外两个匪徒打乱了部署,但他很快调整了计划,还把这两个劫匪纳入到计划中,甚至还有点让这两个不速之客当“背锅侠”的意思。这个细节是案件原型没有的,但改编得很好,让陈信文这个角色的智商更高了,更符合一个策划了惊天大案并且潜逃21年的罪犯形象。
另一个改编是最后莫志强对警察说出“第八个嫌疑人”和要杀死弟弟的时候。其实作为观众,我很期待影片会有一个反转,让莫志强玩一个身份诡计或者类似的手法打破警方的推理,再重新讲另一个版本的劫案。可惜或许是受限于影片时长,又或许是偏离了案件原型太远,导致影片并没有往这个方向展开。影片对这一段的处理,更倾向于对劫匪人性内心的描写,讲他换了身份后,对妻子、女儿以及不敢相认的父亲的态度,还有对同生共死的弟弟的态度,证明其仍保留了一丝人性。

如果从改编的角度进行分析,编剧可以在剧本中加入更多关于劫匪改身份的深入谋划和策划的情节,展示他们为了逃避追捕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和计划。陈信文/莫志强可以展现出更高的智商,他们可以通过巧妙的手法来维持两个身份的平衡,包括伪造身份文件、通过技术手段操纵数字痕迹等等。这样的剧情可以让观众更加吃惊和着迷,也增加了悬疑和紧张的氛围。
此外,编剧还可以通过展示陈信文/莫志强如何伪造另一个人的存在,使警方误以为有第八个嫌疑人的情节,进一步增加观众的猜测和推理空间。这样的伏笔可以在影片的结尾留下悬念,让观众自己去判断嫌疑人和警察谁说的才是真的,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思考空间。

最后,关于劫匪对弟弟提出的三个方案,编剧可以选择不明说第三个方案是什么,让观众自己去揣摩和猜测。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增加影片的神秘感和悬念,也为可能的续集或者观众的想象空间留下了余地。
从改编的角度出发,编剧可以在剧本中加入更多的智商高、阴谋诡计多的情节,让影片更具悬疑和紧张感,同时留下一些未解之谜和观众的思考空间。这样的改写可以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并且突破原型案件的限制,让剧本发挥更大的创作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