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征文|《豫西陕州的年味儿》张俊峰—108号

大豫出版 2025-03-03 20:22:18

豫西陕州的年味儿

文/张俊峰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童谣声里,豫西陕州的年,像一场盛大而庄重的仪式,缓缓拉开帷幕。

腊八晨起,家家熬粥,糯米、红豆、红枣、花生等食材在锅里翻滚,香气氤氲,驱走腊月的寒。这一碗腊八粥,是年的开场号角,喝下它,年就近了。

过了腊八,集市便日益喧闹,红通通的春联、福字,五彩斑斓的年画,琳琅满目的年货摊,人来人往,讨价还价声里满是年味的热络。陕州地坑院景区里更是人山人海,白天喧闹异常,夜晚彩灯烂漫,山南海北的游客们切身体验着“地下四合院”的独特年味。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糖瓜摆上,黏住灶神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家中老幼,对着灶台恭敬叩拜,祈愿来年灶火兴旺,日子甜如蜜。此后,扫尘开始,全家总动员,屋舍上下、角角落落,掸尘除灰,擦窗抹柜,要以崭新洁净迎新年,那扬起的灰尘,似旧年晦气,被一扫而光。

豫西陕州的年馍,是舌尖上的年味儿精髓。白面在巧妇手中揉捏、塑形,枣馍娇艳似绽露芳华,燕馍振翅欲飞,鱼馍灵动寓意“年年有余”。蒸馍时,蒸笼热气腾腾,麦香四溢,一锅锅年馍,承载着对丰衣足食的期盼。

豫西陕州的炒面豆更能彰显地域特色。首先将陕州特有的白土敲碎过细后,放进大铁锅中加热至沸腾,而后把一颗颗经过醒发后的浑圆面疙瘩倒入,不断翻炒至稍黄后出锅清凉,待豆体渐凉再用细筛把面豆上的细土筛掉后装袋,便是过年时亲朋好友来家串门时的招待必备品,其酥脆咸香的美感不足为外人道也。

除夕日,贴春联,红底黑字或金字,笔力苍劲,寄托美好,“福”字倒贴,福到家门。午后,鞭炮声渐起,团圆饭开席,家人围坐,笑语晏晏,亲情在杯盏间流淌。守岁时,春晚在电视里热闹,嗑瓜子、唠家常,零点钟声敲响,烟花盛放,火树银花点亮陕州夜空,旧岁除,新岁至。

初一清晨,新衣新鞋上身,小辈给长辈拜年,邻里互道祝福,街头巷尾拱手问好,糖果瓜子分享,祥和之气满溢。人丁兴旺的家族更是热闹,最年长者高坐,其下乌泱央一片子孙挨个向老祖磕头,老祖乐呵呵挨个发红包,将过年的氛围渲染到高潮。

从初二开始,道路上车流如织,新媳妇、老姑娘们拖家带口,携着年礼奔赴在回娘家的途中。初三往后情更浓,长辈们一早就开始备菜,充分做好迎接晚辈来访的餐食工作。这番热闹劲要持续到初七左右方才渐息。

最喜庆的还要属正月十五的庙会,舞龙舞狮欢腾,旱船秧歌蹁跹,杂技绝活吸睛,锣鼓喧天,人海如潮,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陕州大地沉浸在年的狂欢中。

这传承千年的年俗,是乡情纽带,岁岁年年,温暖如初,牵系着游子归心,守望着故土新程。

作者简介:张俊峰,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退伍军人。作品散见于学习强国平台、中国乡村杂志、短文学网、中国日报中文网、开封日报、汴梁晚报、大象新闻、云上尉氏等网络媒体。此作者为大豫出书网特约作者。此作者为大豫出书网特约作者。

版权声明:转载首发于大豫出版(ID:dayuchuban)。大豫出版,专注出书服务二十年。转载文章请联系 大豫出版。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