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业内专家认为,电动车是高效率、低成本的出行工具。
他说,电动车一公里出行成本6分钱,而且是点对点的出行,比公交车、地铁、高铁相对来说优秀很多。某财经平台甚至做出了这样的预判:未来,电动车是出行的核心支撑。说到电动车,不得不提民间对电动车的定义:两轮的、三轮的、四轮甚至后八轮的,只要用电机驱动的,似乎都可以叫电动车。这些电动车,按照车辆分类标准,可以是自行车、也可以是摩托车和汽车;可以是载客的、还可以是拉货的。不过,前述专家所说的电动车,专指四轮、能够合法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电动汽车。虽然出行成本低,但并非所有的电动车,都受所有群体的欢迎。比如两轮电动车,很受一部分人的欢迎,同时又非常受另一部分人唾弃,即开电瓶车骂小汽车、开小汽车骂电瓶车。保有量超过民用汽车的两轮电瓶车,深受一部分人喜爱的原因,是出行成本极低(安安家的电瓶车,一公里出行成本仅有1分钱),而且不管是停车、行驶都极为方便。强大且受约束强度不高的改装、极高的保有量、道路通行条件以及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多重因素叠加,让电瓶车对一部分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你所知,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针对两轮电动车的检查,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其实,电瓶车野蛮生长及控制的背后,是城市规划的滞后、是最优出行解决方案的滞后造成的。让我们把格局打开,重新审视电瓶车的变化过程。这不得不提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美国梦:每家拥有一辆汽车。这个梦,在我们这旮旯得到广泛的传播,对几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2024年,我们实现了这个梦想吗?《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末,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1.82亿辆,按照户均4口人算,大约45%的家庭拥有一辆私人轿车。私人轿车的拥有量如此之低(连美国百年前的梦想都没达到),为何我们还觉得出行的路上,堵得不要不要的呢?这涉及到另一个需要打开格局的现状: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前苏联的集中模式(高楼),二是欧美日本的分散模式(低层独栋)。当45%的私人轿车保有量,叠加高度集中的居住模式时,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甚至乡镇中心区,高峰时段的堵车,成了居民生活最常见的场景之一。最近几年,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从民用汽车的保有量,以及道路汽车密度,你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的变化情况:车辆密度急剧升高,道路压力急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