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国官方调整了城市人口划分标准:
以城区常住人口作为统计口径,将人数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定义为大城市;将人口在五百万到一千万的城市,定义为特大城市,将人口在一千万以上的城市,定义为超大城市。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倾向于用一个行政区划的所有人口,作为统计口径。比如重庆三千万人口,指的是包含重庆新老城区等市辖区和县域两类区域的总人口。以行政区划作为统计口径,我国拥有五百万常住人口的那些城市里,人口外流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想获取到最新的数据,通常是比较困难的,毕竟大多城市只在《统计公报》里公布常住人口,少数城市不公布人口数据,还有一些甚至连《统计公报》都不公布。比如哈尔滨、临沂等人口数量较多的城市,我们就很难从公开渠道获取到常住人口数据。去掉这些数据缺失的城市,我们共获取到85座城市2023年度的常住人口数据,结合《人口与就业年鉴》里的户籍人口数据,可得到以户籍人口为基准的人口流出和流出情况。

数据显示,2023年,有13座城市,户籍人口流出比例在20%以上,即每五个户籍人口,有一个不在本地常住。这20座城市,分别是河南的信阳、周口、驻马店、商丘和南阳,广西的玉林,安徽的阜阳,广东的茂名、揭阳,贵州的毕节、遵义,四川的南充和湖南的邵阳。这些城市,即使有大量的户籍人口外出,留下来的数量仍然在五百万以上,也是传统意义上外出务工较多的城市。安徽的宿州,江西的上饶,湖北的黄冈、荆州,湖南的永州、衡阳,广东的湛江和四川的达州,外出务工人数也比较多。这85座城市中,包含前述的,共有42座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即这些城市人口呈现出净外流的现象。而其余人口净流入的43座城市,大多是省会或东南沿海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在净流入人口占户籍人口20%以上的29座城市中,除了无锡、金华、嘉兴、绍兴、惠州、佛山和东莞外,均为省会或计划单列市。有些城市,净流入的人口,甚至占到户籍人口的一半以上,分别是东莞240%、深圳159%、佛山89%、广州78%、厦门77%、苏州65%、上海65%、宁波56%和北京53%。可能是受人口规划的限制,这些城市对于务工人员在当地落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这造成了大量的务工人员,无法以户籍人口的身份在务工地常住。尤其东莞,非户籍人口是户籍人口的2.4倍,这几乎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大量的外来人员,是如何心甘情愿地在此当牛做马,而不要求当地的社会福利。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并不复杂,当地并不提供多少社会福利。从社会保障部门的就业人口比例,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感知到这一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