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细节# 这件事发展到现在,其实已经有点过火了。原本是一场不幸的交通事故,现在演变成一场全网审判。连宁德时代都得出来自证清白:“不是我们的电池。”这本来不该是它回应的,但现在没回应就等于默认,这种舆论环境已经完全脱离了“就事论事”的范畴。平心而论,每天都有交通事故,电车、油车都有起火、追尾、失控。但在很多人眼里,似乎只有小米和华为的事故值得被无限放大,值得被每一个细节反复拆解、重构、渲染成社会情绪。为什么?因为这些车在“技术标签”上太重,在“话题天花板”上太高。所以一旦出了事,厂商、供应商、车主,甚至产品背后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被拿出来反复放在放大镜下审判。我不是为谁洗地。相反,我觉得小米在这个时候确实不能回避。雷军说“不能再等了”,这个决定说得晚一点,但至少不是沉默到底。但也得讲清楚:不是只有小米该反思,是整个行业都该收敛了。这几年智能驾驶吹得太狠,0接管、端到端、城市NOA、智驾平权……说得仿佛L4已经落地、L5就在眼前,真正去翻用户手册的时候,又一律写着“请时刻保持对车辆的控制,系统仅为辅助驾驶”。官方文件里是L2,营销话术里是自动驾驶。用户在体验视频里看到“解放双手、解放双眼”,在事故里才被告知“你必须随时接管”。这种割裂,是普通人最困惑的地方。也是社会面最焦虑的地方。因为它模糊了责任边界,也模糊了对安全的感知。厂家拼智驾卖点,拼得是“谁敢说得更猛”,但真正出了事,承担的是谁?这事已经不是哪一家公司能自己解决的了,监管也该出手了。相关部门不能再等着每起事故再来一次临时发文、临时澄清。必须在法律层面厘清L2和L3的定义边界、宣传边界和责任边界。哪怕今天大家都在喊“这是辅助驾驶”,但只要你在销售、在广告中暗示“可以看视频、可以休息”,那你就必须承担“用户误用”的一部分责任。这不只是品牌道德的问题,是必须被写进法规、做成处罚规则的问题。说到底,今天所有品牌都该记住这次事故,不论你是行业领头羊,还是刚刚起步的新玩家。这是智驾发展史上的一个拐点。它不是技术倒退的信号,但必须是宣传逻辑该清算的开始。小米这件事最后会怎么定性,要看调查结果。但现在我们能确定的是:智能驾驶不是万能,它仍然是辅助功能,它不能替代人类判断,更不能成为营销上“割裂现实”的遮羞布。希望大家都吸取教训。厂商吸取技术和宣传的教训,用户也吸取认知和使用的教训。以后谁再把L2+吹成自动驾驶,再用“开车时候可以刷视频”“可以打瞌睡”这类话术,我见一个喷一个,不留情。因为任何一次误导,都有可能换来一次无法挽回的代价。智能驾驶值得期待,但它得先值得信任。

接近100时速发生交通事故,黛妃的奔驰S600也没扛住啊!这两年发生的,林志颖特斯拉时速60碰撞起火,人撞晕车门自动锁死,要不是路人舍命砸车送医院抢救几天,他和儿子不也挂了,怎么没人去喷!百万雷克萨斯LX时速70国道碰撞起火,车门自动锁死,也是路人舍命砸车救出两人,一人被烧死,怎么也没人去喷?难道国货和国外品牌待遇不同,还是有人故意带节奏,一堆无脑喷子戏精上身?[静静吃瓜]
某粗粮公司,生产电动汽车,2024年销售13万台,2024年全年叫拖车1000多次,折算下来,每65辆汽车1年会发生1次重大事故!原因我分析过了,不靠谱的公司,生产了不靠谱的汽车,卖给了不靠谱的司机,发生了很多不靠谱的事故!什么人最爱粗粮公司汽车?我分析了主要有5类人:杀马特,黄毛,屌丝,衔溜子,网红!有这样的不靠谱用户,不靠谱的粗粮汽车,上路发生任何问题都不奇怪!珍爱生命远离粗粮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