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多的果果眼睛不看人,没有任何肢体和口头语言,父母以为只是语言发育迟缓,去 了儿童医院却被判断为“疑似低功能自闭症”。
所谓的低功能、高功能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他们同样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障碍。
之所以这样分类,只是为了更明确孩子的不足之处,找到孩子需要加强的技能在哪一点上,从而根据每个不同的孩子缺失的不同领域,来制定更符合孩子发展、让孩子进步更大的训练项目。

图片来源于头条免费图库,与本文无关
果果的父母不相信这个结果,在他们的认知里,自闭症不应该是长相不太一般,沉默寡言的孩子吗?
可是,褪去父母滤镜,果果的情况确实不乐观,除了没有任何语言外,眼睛不看人,不会表达需求,不指物,听不懂指令。

图片来源于头条免费图库,与本文无关
父母不甘心,又带果果去了上海的医院做评估,结果是“疑似中、重度自闭”,评估的医生说,如果不是她表现出了对父母的依恋,结果就会是“疑似低功能重度自闭”。
两家医院的结果类似,果果的妈妈很绝望,果果的爸爸到能接受现实,可能因为他本身也有自闭的特质,再加上他姐姐的孩子是阿斯伯格。

图片来源于头条免费图库,与本文无关
果果妈妈给孩子报了一家大型机构的课,同时自己一边学习相关知识,一边试着教孩子认知。
谁知道这个“低功能中、重度自闭”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类似于神童,对于她喜欢的数字,教一次就能记住,不但明白数的概念,几天之后还能做简单的加减法。
所有和数字有关的知识,果果一点就通,加减乘除更是一学就会。
类似于需要机械记忆的知识,比如颜色、形状、动物、植物等,果果也是教一两次就能记住。

图片来源于头条免费图库,与本文无关
然而,果果依然没有语言,眼睛依旧不看人,就更别说和人交流了,连基本的表达需求都没有,仿佛不知道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
要怎样才能让果果出语言呢?
能出语言的前提是先让她有模仿能力,而模仿的前提是眼睛能看人。
所以,首先得解决果果的眼神问题。
果果妈妈发现,如果离得远喊她,她基本上都会看过来,于是,就从远距离开始训练,逐步地将距离减短。

等果果的眼睛对人有一定的关注之后,妈妈就开始与机构的课程相结合的情况下,训练她的模仿能力。
而要让果果学会模仿,首先得找到她愿意模仿的动机,再选择她目前能接受的方式,从简单的大动作模仿开始。
比如,果果不愿意站着或者坐在小板凳上模仿妈妈的动作,妈妈就和她一起坐在地板上,每做对一个动作,奖励一朵小红花,集满6朵小红花,就可以玩一下她喜欢的小动物。

图片来源于头条免费图库,与本文无关
从大动作模仿到精细动作模仿,再到口部动作模仿,语音模仿等,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在训练果果模仿的同时,妈妈还会每天给她做一些脸部肌肉的训练:
每天给果果按摩两边脸颊,下巴、下颌等位置,每次5分钟左右;
果果吃饭的时候,让她长大嘴巴;
把喝果汁的吸管打结,用来喝酸奶;
将酸奶或者海苔贴在嘴唇四周,让果果用舌头舔到嘴里吃掉;
每天刷牙的时候,鼓励果果吐漱口水,越远越好;
教果果吹乐器,从简单的一号长笛开始,然后哨子、喇叭。

终于有一天,在爸爸教果果数数的时候,果果正确地发出了“1”和“5”的发音。
果果的父母喜极而泣,孩子终于出语言了!
而这一天,离果果的评估,也不过3个多月。
果果的语言一天天的越来越多,慢慢的,她能关注到周围的人了,可以主动和人讲话了,虽然只有一个问句,等人回答了之后就不知道再说什么,但对比她两岁时的状态,已经好太多了。

就这样,果果仿佛一只勤奋的小蜗牛,慢慢往前爬着,进展很慢,但每隔一段时间见她,都会发现她有进步。
果果当初被评估为“低功能的自闭症”,但她的家人没有放弃,她自己也很努力,相信她会一天比一天更好!
清心无碍寄语:孩子被评估为高功能,她在学知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感兴趣的,都会学得比较快;而低功能,可能在某一方面的学习能力比不上高功能的孩子,但勤能补拙,找对了方法,找准了方向,一样可以稳步前进。对孩子的训练,不是根据他评估出来的高功能还是低功能来分,而是根据孩子缺失的领域来分各种不同的类型,有针对性的补足他缺失的那一部分,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