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考研是指双一流高校的本科生选择报考双非高校的研究生)
人的一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会是永远向上,总是会有很多无能为力的起伏和波折,只是普通人的学生时代只需要认真学习就行了,生活中的起伏和波折大都被家长抵御和缓冲了下来,学习的起伏跟生活的起伏比起来简直平滑得仿佛没有棱角一般。
特别是名校生,由于现在的升学考试非常激烈,名校生大都从小就一路顺风顺水过来的,小学初中的时候是学霸,中考后要成为学霸中的学霸,最后才能通过高考或者竞赛进入名牌大学,整个求学的曲线都是昂扬上升的。
如果按照这个上升的曲线一路过去,接下来应该是进入顶尖大学读研,毕业后进入巨头企业、核心机关、科研机构,沿着经理-主管-总监-副总,或者科长-处长-局长-部长,或者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院士的路径逐级上升。
但是正如中考五五分流、高考名校拔尖一样,这里的每一步都有着极其剧烈的竞争,并且台阶越高竞争越激烈,甚至是惨烈。
现实和生活的复杂性远飞单纯的读书考试可以比拟。读书考试可以说主要在个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和规律规则,能力、背景、关系、运气、健康、时机等等数不清的因素都在起作用,每一次起主导或者决定性作用的都不一样。
绝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被父母塑造的气泡包裹起来与世隔绝的,直到有一天自己也不得不主动面对世界的复杂多变。
能每一步都稳稳地向上走的人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甚至可以认为概率为0,几乎所有人都一定会在一些阶段停滞不前,甚至陷落下去,也会有人由重新折返上去,有起有落才是人生的常态。
没有任何保证和规定,名校的本科生就一定要去名校读研,更没有任何保证和规定,名校生未来就一定要名利全收,保研和考研制度自然会筛选出更适合读研的人,市场机制和社会规律自然会筛选出相应的人才,就算短期内有很多特殊的个例,但长时间和总体上一切都是公平和均衡的。
如果自己有能力和机会,继续去名校读研自然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如果自己没有这个选项,那么只能寻求其他选择——考研分数比较低的学校或者工作,或者花一定功夫创造出这个选择——多花些时间努力考名校研究生。
每一种选择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如果从名校考研去分数低的高校,可能会进入自己难以融入的环境,会面临亲友和HR不怀好意的提问。
如果坚持考研名校,有可能花费了两三年的时间却没能成功。 我参加工作已经有了十年,熟悉的一路名校名企走过来的同学中,虽然大部分生活还算太平,个别还很突出,但有一些同学陷入困境长期失业,或者工作断崖式下坠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或者虽然肉眼可见未来的瓶颈但物理改变,虽然很多遭遇跟他们年轻时的选择和欲望密不可分,但终归没有人有权力评判他人的选择和生活,只能客观地描述和分析生活和事业的起伏、选择与结果的对等。
我运气很好地在年龄很小的求学阶段就陷入困境,然后莫名其妙地爬了上来,然后再次陷入困境,然后再次莫名其妙地爬了上来,然后再次陷入困境,然后懵懵懂懂地爬了上来,然后再次陷入困境,然后终于明白了一些道理,索性不爬了,顺其自然进入到真实又复杂的社会,变成一个需要面对社会的打工人。
由于看了很多人物传记,又跟很多很多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不同国家的人聊天扯淡,对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生的难以预料有了大量的了解,不仅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没有觉得理所应当,而是对可能的危机做好准备,对不可抗力做好心理准备,也对身边的人放平心态不做不合理的期许,聊天时也偶尔传达自己的想法。与其困在“非名校不可”的执念里,不如把每一次选择都变成通向目标的跳板——毕竟,人生是旷野,而非独木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