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双休还给高中生之后,孩子出现两极分化,我看出了一些端倪来
原创 校长视野 校长视野
2025年04月21日 19:31 山东

点击上方校长视野,关注我们
来源:校长视野(ID:xzsy365)
两会结束后,教育部推行高中双休、取消晚自习政策,让整个教育圈都炸开了锅。
家长群里消息刷屏,老师们议论纷纷,而那些曾被周末补习班和作业压得喘不过气的高中生们,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说实话,这政策一落地,我心里五味杂陈。
既为孩子们能有喘息之机而高兴,又担心这突如其来的“自由”会被浪费。
毕竟,高考这座大山一点没变矮啊!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应仅仅是追求分数,更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

01
双休落地
孩子出现两极分化
政策实施以来,孩子间的差异也逐渐拉开。
上周六,路过学校门口,本以为会冷清许多,没想仍有不少学生进进出出。
有的背着书包匆匆赶去自习室或图书馆,而有的则结伴走向商场,说笑打闹。
学校门口的长椅上,一位戴眼镜的男生正专注阅读《费曼物理学讲义》,还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
不远处,几个男生热烈讨论着游戏攻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名言:“教育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当外部约束松绑,孩子们的内在差异便立刻显现。
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没有外部压力时,依然能够自主学习和成长。
就像被绑在支架上的小树,支架拿掉后,有的挺直腰杆,茁壮成长;有的则歪斜倒下,停滞不前。

02
成功的关键
离不开孩子自身的自驱力
一位班主任坦言:
“这段时间,我班上的学生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
有的学生周一回到课堂上,一个个精神抖擞的,作业完成得比平时还要出色;
可有的,明显没休息好,上课的时候哈欠连天,作业也是敷衍了事,完全不在状态。”
就想一面镜子,照出了孩子最真实的样子。
这让我想起卢梭的话: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发人的求知欲。"
那些有自驱力的孩子,你给他们自由,他们反而能飞得更高,学习劲头更足;
可要是没有自驱力的,少了外部的压力,他们立马就松懈下来,完全散架了。
“双休”,这看似是减负,实则是在考验孩子的自律能力!
现在的社会不需要只会应试的机器,而是需要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

03
孩子的成长
离不开父母的陪伴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双休给了这把火更多氧气和空间,让它能自由燃烧。
当孩子们不再被无休止的补习班和作业所束缚,他们便有机会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各位家长,如果你担忧:“孩子们会不会无所事事?是不是会在某个角落默默被同学们超越?”不妨这样做:
一、和孩子一起规划周末和孩子聊聊怎么安排周末时间,学习和放松两手抓。
比如,早上学一会儿,下午去打篮球,晚上看会儿书,这样休息和学习都不耽误。
二、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哪怕和学习没关系,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孩子能学到新东西,培养能力。
三、相信孩子能管理好时间给孩子点自由,让他们自己决定怎么过周末。
比如,周六上午写完作业,剩下的时间就让孩子自己安排。这样孩子能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当教育不再只是为考试服务,而是要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我们不能用模具塑造孩子,而应提供养分,让他们按自己节奏生长。
让孩子学会,真正的生活不单单只有上学学习。
双休政策,就是给了小树苗更多自由生长的空间。
写在最后: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为了将来的一个目标。
双休落地,有的孩子迅速适应并享受这种自由,有的则完全迷失。
但我相信,当我们真正理解教育本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学会放手让他们飞,会看到更多惊喜。
就像歌德说的:"你若想拥有某种东西,就得让它自由。"
或许,我们该学着放手,让孩子们在自由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那些打游戏的在学校关着时也是发呆,你还真以为他们学习了?
嗯,别人都是傻zi,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