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边是商业航天产业如火如荼的建设,一边是卫星公司们集体亏损,中国商业航天正在经历产业链建设初期的“冰火两重天”。
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国商业卫星应用市场的突破口在哪里?
01
卫星企业持续亏损
2025年伊始,国星宇航就传出赴港IPO消息,但根据其提交的申请书显示,国星宇航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为1.77亿元、5.08亿元及2.37亿元,增速从187%骤降至-53%,增长下降的同时,公司年也面临4.4亿元的巨额亏损。

(图:国星宇航创始人陆川博士介绍“星算计划”总体规划 来源:国星宇航)
同样经历长期亏损的,还有中国第一家商业卫星公司长光卫星。2024年12月4日晚上,长光卫星撤回科创板IPO申报,而背后的原因则指向了长光的财务危机。根据招股书显示,长光卫星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长光分别亏损40108万元、41905万元、25061万元及21620万元,3年半累计亏损金额12.078亿元。

(图:长光卫星吉林总部 来源:长光卫星)
另外,2024年国内头部遥感卫星企业航天宏图,也正在经历下滑和亏损的局面,全年新签订单同比下滑约18%、军采资质被暂停周期超6个月、部分特种领域项目未能如期签约。预计2024年亏损14.43~13.57亿元,同比扩大262.63%~285.62%。
2024年,中国商业卫星企业们几乎同时陷入了收入下降、亏损扩大的行业怪圈。
02
巨额亏损背后的“星”难题
中国商业卫星公司们集体亏损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尽管卫星数据的商业化应用前景美好,但开发进度却非常缓慢。
以遥感数据应用为例,卫星在农林、救灾、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优势明显,且发展潜力巨大,任何单一行业的预估体量都在数十亿元规模,但相关行业对遥感数据的核心诉求绕不开两个门槛:“低价”和“即时遥感”。

(图:遥感卫星对地成像 来源:VITO)
同时,这两个需求是动态抵消的,价格足够低的情况下可以牺牲时效性;而当企业提供的数据时效性足够高的时候用户也可以接受较高的价格。
但遗憾的是,目前全世界的遥感星座在设计上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准实时通信,也就是达到0.5小时以上的时间分辨率。即便卫星的覆盖能力可以做到,也会因为缺少星间通信能力,导致无法及时调用数据。

(图:吉林一号星座拍摄的翠华山天池 来源:吉林一号公众号)
根据调研,国内卫星数据应用公司对定制光学卫星遥感图像的敏感价位普遍为3000-5000元之间,而国内目前的供应端价格通常为1万以上,而非定制的数据库产品价格为2000,但更新频率也不足以满足“即时遥感”的要求,导致很多应用公司干脆选择国外一些半年更新的免费公开数据。
因此,很多看似美好的应用前景常常被行业内称为“伪需求”。
卫星宽带通信业务同样如此。尽管星链已经在国外拿下了数百万的用户群体,但无法忽视的是中国在地面网络基建上的断层领先。卫星互联网要竞争家庭宽带和移动宽带业务,资费要降到跟国内地面网络相同的价格,才有竞争力。

(图:星链终端应用设备 来源:SpaceX)
另一方面,商业航天作为新兴产业,产业链并不成熟,导致卫星和终端研发制造、发射成本高昂。
以商业SAR遥感卫星的开发为例,国内目前几乎所有的商业SAR卫星研制企业都不具备激光载荷的研制能力,而采购38所的货架产品则会导致一连串的成本问题,首先是载荷价格高昂,另外集成度低也会导致整星成本无法管控。
此外,发射运力成本高、通信能力不足等等问题,最终也导致了卫星数据应用成本居高不下。
一边是行业发展初期居高不下的成本和相对较弱的服务能力,一边是亟待成本下降到临界点才能激活的应用需求,这才导致了长光、航天宏图和国兴宇航等卫星公司的持续亏损。
03
卫星应用的突破口在哪里?
说了这么多,商业卫星和所有此前人类见证过的新兴产业都一样,面对的都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长期来看,通导遥一体化、天地融合的卫星网络应用必然是大势所趋,但技术迭代和市场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产业政策可以推动进步、资本加持可以保驾护航,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必须被尊重,产品的迭代和研发过程也无法省略。
因此,无论是遥感卫星的农林、救灾、城市管理等应用方向,还是通信卫星的天地一体化6G网络概念,最终都需要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能力,降低成本,才能培养新的市场。遥感卫星的痛点“即时遥感”,也需要通信能力来补齐短板。

(图:卫星星座概念图 来源:Astronomy.com)
短期来看,卫星的应用突破点则聚焦在低空领域。
低空一般指距地面100米至1000米之间的空域,特殊地区和场景下可以延伸至3000米,这一范围涵盖无人机、通用航空、城市空中交通(UAM)等应用场景。
目前低空网络覆盖主要依赖4G/5G地面基站,高度超过300米后信号显著衰减,城市密集区覆盖较好,偏远地区较弱。

(图:无人机物流应用场景 来源:Roland Berger)
因此无人机的发展面临最严重的飞行管控问题。针对航线下居民隐私、禁飞区、民航安全等,无人机的适飞空域势必需要管控,但在地面网络无法有效覆盖的600-3000米低空区域,如何有效执行管控则成为了最大的难题,但只要给无人机安装统一的第三方卫星通讯和定位终端,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另外,对于不按规定安装终端的无人机,光学、雷达遥感卫星也能对禁飞区内的黑飞无人机进行有效进行监测。
而同样的能力还可以解决无人机投保问题。
目前,一架基础型工业无人机的价值大约在3-6万元之间,如果加上各种特定传感器、激光载荷价格则要翻一番,部分机型单传感器价格超5万元,大型载重或电力巡航无人机价值则直奔20-50万。

(图:大疆首款民用运载无人机概念图 来源:大疆)
但这些工业无人机作业通常又在偏远地区,发生意外后,基本很难找回残骸,给无人机保险赔付造成了巨大困难。而卫星终端在解决网络和飞控问题的同时,也顺带解决了无人机投保和赔付的难题。
最重要的是,这些能力对于低空产业来讲都是刚需,因此客户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也低很多。
根据低空产业联盟2024年工作会议消息,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备案民用无人机1800余种,产量超170万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5年1-2月,中国民用无人机的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91.5%,其中,工业无人机市场占比超过70%。
按照每台无人机卫星终端千元的价格计算,未来低空领域的卫星应用市场体量也能达到百亿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