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民营火箭领域的“黄埔军校”?

你好太空二零二二 2025-03-28 04:30:47

人才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环。从蓝箭航天2015年成立至今,中国民营火箭正式迈入了第二个10年,核心人才的流动,影响着企业的兴衰也见证着行业的变迁。

今天我们来聊聊,谁才是中国民营火箭领域的“黄埔军校”?

01

中国民营火箭的“起点”

关于谁才是中国民营火箭的“黄埔军校”的讨论大多都要提到两个公司,蓝箭航天和零壹空间。

作为中国成立最早的两个民营火箭公司,蓝箭和零壹的成立时间仅相隔2个月。两家公司成立最早、资历最深,对中国民营火箭公司创业理念的影响也最深。

(图: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改进型火箭起飞前 来源:蓝箭航天)

在“造火箭”之前,零壹空间的创始人舒畅是一名职业投资人,曾先后供职于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产业基金与联想股份。基于对中国航天产业的深刻了解以及其高调宣称要做中国的SpaceX的风格,零壹挖掘的人才如今可以说是扛起了中国民营火箭阵营的半壁江山。

而蓝箭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业且系统性从事运载火箭研发的民营火箭公司,其“从固体到液体、从小火箭到大火箭”的研发理念,影响了日后几乎所有的中国民营火箭公司。

02

谁才是中国民营火箭的“黄埔军校”?

蓝箭or零壹?

零壹空间与蓝箭航天是民营航天领域里,核心团队离职后创办火箭公司最多的企业。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零壹空间的创始人舒畅,曾经也是蓝箭的创始团队成员,但因为理念不合,与蓝箭分道扬镳并创立了零壹空间。

(图:零壹空间办公区域 来源:零壹空间)

除了舒畅之外,从蓝箭出走并自立门户的还有曾经作为蓝箭CTO参与朱雀一号项目的康永来,朱雀一号发射失利后,康永来从蓝箭离职并创立了天兵科技,并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中国首款成功入轨的液体火箭,天龙二号。

2024年,曾任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动力研发部总经理兼项目总指挥、CEO办公室总经理、副总裁等职位的葛明和从蓝箭航天离职,作为联合创始人创立火箭公司先登宇航。葛明和于2017年加入蓝箭航天,曾供职于航天科技六院北京十一所。

而从零壹空间离职后进入火箭创业领域的则更多一点,最知名的当属前段时间刚刚完成B4轮5亿元融资的深蓝航天创始人霍亮。

(图:深蓝航天星云一号高空垂直回收试验失败 来源:深蓝航天)

霍亮2011年获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其导师是著名制造业专家柳百成,毕业后就职于航天科工集团二院,负责高超音速飞行器结构总体设计,之后进入零壹空间任副总裁,并于2017年创办深蓝航天。

零壹空间前CTO陈小军于2017年2月离开创办了神舟五行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发;陈小军的继任者王毓栋则在2018年创办了凌空天行,开发天行系列火箭,2025年转型无人机行业;网传星途探索的创始人梁建军也曾入职零壹空间;零壹空间的动力负责人沈湧滨离职加入九州云箭任合伙人兼技术总监。

说到中国民营火箭领域的“黄埔军校”,零壹空间应该当之无愧。

03

从人才流动看中国民营火箭的发展

核心人才流动在民营火箭创业的这十年里,并不算什么罕见的事,离职创业另立门户的比比皆是。比如:

原星际荣耀副总裁魏一离职创办箭元科技;原星际荣耀电气控制部部长陈曙光创办大航跃迁;原星际荣耀动力前结构负责人唐文创办宇石空间;原星河动力固体火箭副总师李炜曾担任千亿航天CTO;原天兵科技动力负责人孙目团队创立致航科技;原翎客航天团队韩飞创立惯性飞跃(后被中科宇航收购);原深蓝航天动力总师、联合创始人刘昌波创立星辰航线。

(图: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发射前 来源:星际荣耀)

过去10年里,中国民营火箭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发展。零壹航天作为中国民营火箭领域的“黄埔军校”,从另外一个角度完成了从0到1的历史使命,甚至超额完成了从1到10的进阶,但代价是零壹自身发展因为核心团队长期动荡而被迫退出运载火箭研发。

根据你好太空的统计,中国注册中的民营火箭公司已经达到了34家。看似繁荣发展的民营火箭在过去10年里却没有交出太亮眼的答卷,尽管如今中国已经入轨的民营火箭已经达到了6款,但仍以小运力和固体火箭为主,最大朱雀二号运力也不过6吨,而同时期的SpaceX(2020年)已经完成了猎鹰9号的规模性回收复用。

(图:猎鹰9号火箭升空 来源:SpaceX)

另外,在这34家企业中, 包括零壹空间在内有10家火箭公司因为人才流失或短缺问题退出运载火箭研发赛道,还有13家火箭公司则成立于2020年后,因为缺乏启动资金而处于“PPT”阶段。

从上述情况来看,中国民营火箭发展缓慢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大范围的核心人才流动造成大面积的项目进度迟缓甚至停摆、重复的低技术竞争造成人才和资金等核心资源的浪费。

2025年,中国有8款可回收火箭宣布进行首飞,但行业内普遍预测能够成功首飞的不超过3款。在中国没有出现自己的SpaceX之前,这种“遍地开花”的虚假繁荣看来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图:2025年即将首飞的8款可回收火箭 制图:你好太空)

一旦有一家公司能够打破这种局面,实现运力和成本的突破,马太效应带来的资源集中将会迅速打破现有的平衡,中国的SpaceX也将应运而生。

0 阅读:0

你好太空二零二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