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史上,曾山这个名字犹如一根坚韧的经纬线,将革命理想与治国实践编织成紧密的社会网络。这位从赣南苏区走出的"红色掌柜",用三十八载革命生涯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伦理。从苏区经济战线的开辟者到共和国首任内务部长,他在政权草创、战争动员、社会重建的每个历史节点,都留下了极具开创性的治理智慧。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人民政务师”曾山的故事。
曾山是江西吉安人,生于1899年。
曾山的父亲曾彩芹是前清秀才出身,曾在村里创办新学堂,以教书育人为生,此外,曾彩芹还负责交通站的秘密联络工作,甚至为此被捕不幸壮烈牺牲,曾山的母亲康春玉是一名勤劳贤惠的妇女,生下三个儿子,延生、洛生与炳生,延生、炳生后来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只有洛生活了下来,这位洛生就是曾山。
曾山小时候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年纪不大就被送进丝线作坊做学徒工,作坊主的冷眼与嘲笑,曾山经常遭受欺凌与压榨,心中萌发了反抗情绪,再加上哥哥曾延生的影响,曾山终于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6年10月,曾山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曾山积极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还参加了叶剑英领导的四军教导团,然而不久,上海便传来了蒋介石“四一二”政变的消息,一心倾向革命的曾山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随后进入朱毛的红四军开展工作,并担任赣西临时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0年,曾山以中共赣西特委代表的身份,参加了毛主席主持的“二七会议”,在讨论土地分配问题时,曾山主张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得到毛主席等多数人的赞同,随后,曾山出任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宣告成立,毛泽东担任主席,曾山被选为中央政府委员,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山再次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担任中央政府内务部部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曾山留下率领江西党政军机关进行游击斗争,游击队失败后前往上海寻找党组织,随后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于1937年11月回到延安。

当时国共两党开展第二次合作,曾山被任命为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被派往江西协助项英、陈毅组建新四军,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蠢蠢欲动,将枪口对准了皖南的新四军,曾山奉命撤离皖南,进入苏南解放区,“皖南事变”后出任华中局组织部部长,参与领导华中地区的抗日游击斗争。
解放战争开始后,曾山担任华东局委员兼财委主任,山东解放后率领财经干部参与济南的接管,并随第三野战军南下,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斗,随即被任命为上海市副市长。
新中国成立后,曾山先后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商业部部长、中央交通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内务部部长等职务,令人没想到的是,十年运动开始后,曾山竟被诬陷为“内务部的头号走资派”,遭到批判,幸好有毛主席的保护,曾山才在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即便如此,曾山仍然被林彪驱散到长沙,就连内务部也被撤销了,曾山长期不能参与国家的工作,“九一三”后,曾山参加中组部召开的座谈会,积极揭发林彪反对毛主席的罪行,于1972年4月病逝,终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