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邵阳的青山绿水间,埋藏着一位传奇将领的峥嵘岁月。魏镇将军的人生轨迹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复杂光谱。这位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起步的职业军人,历经北伐硝烟、抗战烽火,最终在国共内战的十字路口选择了起义投诚,他的每一次抉择,都深深镌刻着时代巨变的印记。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开国将军魏镇的传奇故事。
1895年,魏镇出生在湖南宝庆东乡魏家桥长冲口,魏镇的父亲魏虞廷是一个教书先生,靠着在私塾里教书勉强维持一家的生活,早年时期,魏镇接受了系统的文化教育,于1916年考入湖北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也就是后来的武汉大学。
当时中华大地硝烟四起,军阀之间争斗不休,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魏镇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弃笔从戎。
1918年,魏镇以出众的天赋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魏镇在求学时期吃尽了苦头,因交不起学费,父亲四处借钱,经常遭受人们的冷眼,幸好一位叫蔡鉴的营长慧眼识珠,非常看好魏镇,资助了魏镇1000元大洋,解了燃眉之急。

直皖战争爆发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毁于战火,魏镇和同乡回到老家,被介绍到湘军担任中尉排长,此时的魏镇二十多岁,意气风发,他带领士兵将四名匪首逮捕并正法,受到师长叶祺的传令嘉奖。
1927年,正当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之际,蒋介石在上海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在此期间,魏镇曾资助在海陆丰苏区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副师长的宋涛远走香港,也算是对共产党人有过帮助,“九一八”事变后,魏镇北介绍到广西南宁军校,由此成为桂系一员。
“两广事件”平息后,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重新走到一起,魏镇得以进入陆军大学深造,“七七事变”爆发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还未毕业的魏镇立刻返回柳州组织抗战,1938年,魏镇代理一三五师师长,率部在安徽霍丘张家塝等地作战。
1940年,时任一八八师师长的魏镇率部参加了昆仑关战役,与日寇激战了四天四夜,此战共歼灭日军一千三百多人,魏镇由此成为抗日著名将领。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违背民意悍然发动内战,魏镇一心向往民主与和平,对蒋介石的内战决定非常不满,但他当时只是国防部总长办公室的中将高参,对此非常苦恼,1947年,魏镇接受宋涛的劝告,回到邵阳,出任邵阳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
淮海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饮马长江,国民党大势已去,白崇禧妄想统率桂系精兵进行顽抗,魏镇是白崇禧的旧部,两人私交很深,但魏镇还是另一个人的坚定追随者,他就是程潜。
1949年7月,程潜与陈明仁、唐星、魏镇、谢慕庄在湖南发动和平起义,湖南宣布解放,起义部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陈明仁任司令,魏镇任副司令。
1952年,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二十一兵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魏镇担任副军长,1955年,魏镇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将军。

就在被授予少将不久,魏镇因自己年龄太大申请到转业到地方工作,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担任副主任,1973年,魏镇将军病逝,享年78岁。
从国军高官到起义将领,魏镇这条蜿蜒的人生轨迹不仅是个体的命运交响,更是二十世纪中国军人寻找救国之道的时代缩影,当我们在和平年代回望这段历史,或许更能理解:真正的军人荣耀,永远与民族大义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