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过“宫颈糜烂”这个词,不少女性更是闻之色变。一方面,“糜烂”的名头足够唬人。另一方面,受一些糟粕文化的影响,这四个字莫名其妙地和私生活不检点、滥交、浪荡……这些词联系在一起。于是,当“宫颈糜烂”这样的“诊断”忽然落在自己头上时,很多女性都会不知所措,在慌乱中急忙求医。看来大家对宫颈糜烂都有着很深的误解,不过没关系,今天苦果就带着大家一起来深度解读一下关于宫颈糜烂的若干知识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宫颈糜烂~
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常见表现。由于慢性炎症长期不愈,宫颈表面的原有鳞状上皮脱落,被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增生所覆盖,外观呈红色颗粒状。宫颈由于炎症的刺激程度不同,宫颈处黏膜柱状上皮生长较慢,上皮平坦,外表光滑,即为单纯性糜烂;柱状上皮生长速度快,形成腺体增生时为腺样糜烂。如果腺体扩张则可为滤泡型糜烂,同时伴间质增生,形成小的突起,被覆柱状上皮不均,则形成乳头状糜烂。宫颈糜烂是慢性子宫炎病变过程中最常见的局部特征,由于受炎性分泌物浸渍,宫颈鳞状上皮脱落,由宫颈管的柱状上皮覆盖代替,即表现为宫颈糜烂,临床上按宫颈糜烂面积的大小,将宫颈糜烂分为Ⅰ Ⅱ Ⅲ度。
在2008年本科生第七版《妇产科学》教材中,其前言明确表示:“要和国际接轨,重视知识更新……不断更新临床诊断治疗标准。例如取消“宫颈糜烂”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取代。”
所以,现已取消“宫颈糜烂”这一诊断,但是由于宫颈糜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仍然有很多医师习惯称为“宫颈糜烂”!
“宫颈糜烂”其实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在宫颈的部位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一种是鳞状上皮细胞,一种是柱状上皮细胞.
一般女性到了来月经以后,柱状上皮在受雌激素的影响下外移,因此就有更多的类似“糜烂”一样的柱状上皮在妇科检查时被发现。在绝经了以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状上皮内移,因此妇检时“糜烂”也就看不见了。还有一种就是孕期也有可能会检查出这种类似"糜烂"的情况,你去抽血化验,一般的会出现鳞状上皮细胞之类的字眼,然而医生都会告诉你,那个是正常的,因为孕期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情况,所以大可以放心!
所以,“宫颈糜烂”实质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即宫颈柱状上皮取代了鳞状上皮,在妇科检查时靠外侧的鳞状上皮覆盖的地方表现为光滑,类似正常粘膜颜色粉红色,但靠宫颈管内由于柱状上皮菲薄,其下间质透出而成肉眼所见的红色,因此被称为“糜烂”,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宫颈还是需要定期检查,因为部分宫颈炎、宫颈癌是可以引起真性的宫颈糜烂。
真性宫颈糜烂是指人体感染了沙眼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淋病奈瑟菌、单纯疱疹病毒、梅毒等导致宫颈部位出现急性的炎症,导致了宫颈上皮的脱落、发生溃疡或者发生癌变导致的溃疡,上皮脱落还可能是因为化学和物理的因素导致的。
“宫颈糜烂”会有哪些临床表现?
“宫颈糜烂”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会出现什么特殊的临床表现。若合并宫颈炎,可能会出现白带增多并且发黄,产生了异味,导致下腹疼痛、腰酸、尿频或排尿困难,接触性出血,甚至不孕。
宫颈糜烂”一定会出现癌变吗?
答案是否定的,妇检时发现“宫颈糜烂”并不代表宫颈患有癌变.但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早期子宫颈癌也可使子宫颈呈糜烂样改变,肉眼很难与“宫颈糜烂”相鉴别,因此宫颈癌的筛查十分必要。目前宫颈癌的筛查多采用细胞学检查和(或)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子宫颈活组织检查的"三阶梯"程序,确诊依据为组织学诊断。
若发生了“宫颈糜烂”,需要采取措施干预吗?
如上所述,“宫颈糜烂”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采取专门的处理措施。对于一些发生了症状的宫颈炎的“宫颈糜烂”患者,在治疗的时候也要尽量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一般来说急性的炎症感染,用控制炎症的栓剂治疗就可以了,慢性的宫颈炎症可以随访观察,必要时使用微波、聚焦超声、激光、冷冻或者锥切是等不同的物理方法来进行治疗,具体方案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