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学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是雀形目椋鸟科的中型鸟类,原产于中国、老挝、越南、缅甸等地,因全身黑色羽毛中点缀白色翅斑,飞行时形似 “八” 字而得名。其体长 23-28 厘米,体重 100-150 克,虹膜橙黄色,嘴和脚呈乳黄色,头顶有耸立的冠状羽簇,是显著的形态特征。该物种分为三个亚种:指名亚种分布于中国华北至华南及中南半岛,台湾亚种为台湾特有,海南亚种体型较小且仅见于海南岛。
作为典型的杂食性鸟类,八哥在野外以蝗虫、蚯蚓、植物果实及种子为食,人工饲养时可接受鸡蛋大米、昆虫幼虫、蔬果等,需特别注意维生素 A 和钙质的补充,以预防眼部感染和繁殖障碍。它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通过 “捻舌”(用细沙摩擦舌部去除角质层)和反复训练,可学会简单人语,但现代动物保护理念更提倡自然训练法,避免对鸟造成伤害。
八哥喜群居,常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及城市绿地,繁殖期(4-8 月)在树洞或建筑物缝隙中营巢,巢材包括草根、羽毛和塑料碎片,每窝产卵 3-6 枚。其叫声清脆多变,既有高亢的哨音,也能模仿其他鸟类或环境声音,是传统笼养鸟中兼具观赏与互动性的代表。
人工饲养需提供高 48 厘米以上的金属笼,内置栖木、食水罐及沙浴盆,每日需 1-2 次水浴以保持羽毛健康。饲料可参考玉米粉 40%、豆粉 15%、鱼粉 15% 的配比,搭配熟鸡蛋、胡萝卜及面包虫,繁殖期增加墨鱼骨或蛋壳粉。训练宜从幼鸟开始,选择清晨安静环境,通过食物奖励法教授简单指令,如 “你好”“进笼” 等,每次训练不超过 15 分钟。
健康管理方面,八哥易患感冒、肠胃炎及维生素缺乏症。感冒时表现为羽毛蓬松、呼吸急促,可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或土霉素;肠胃炎需用氯霉素眼药水清理排泄孔,并喂食大蒜水。为预防佝偻病,幼鸟需补充维生素 D 和钙,避免笼底过滑导致足部畸形。此外,八哥对寒冷敏感,冬季需保持环境温度在 15℃以上,避免直接吹风。
在中国,八哥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饲养需从合法渠道购买人工繁殖个体,避免捕捉野生种群。其聪明活泼的特性使其成为受欢迎的宠物,但需注意每日提供至少 30 分钟互动,防止因孤独引发啄羽等行为问题。科学的饮食、环境及训练,可让八哥陪伴主人长达 10-15 年,成为兼具趣味性与生态价值的伴侣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