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是十分惊人的,截至目前巴勒斯坦人的死伤已经超过2万人;而随着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持续,未来这一数字还将持续攀升。
以色列当前的军事动作其实不止针对巴勒斯坦方面,截至目前以军在北部边境地带,与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的小规模冲突几乎每天都有,其跨境轰炸并不鲜见。同时以色列还多次空袭叙利亚机场,阻挠当地的航空运作。
在这种当口上又发生了以军坦克炮击埃及哨所,并造成埃及方面士兵负伤的消息。事后,以色列方面给出的解释是“误击”,并就这一事件致歉。
炮击发生的位置是凯雷姆沙洛姆口岸,位于以色列、埃及、加沙地带交界之处,口岸本身由以色列控制,被“误击”的是口岸对面的埃及军事哨所。
在当前紧张的巴以态势下,尤其是大量人道主义物资聚集在埃及/加沙边界一侧而不得进入的背景下,以军的“误击”实在是太能挑动人们神经了。
那么以军此举,真的只是“误击”这么简单?谈这个情况,我们就不得不回顾下埃及和以色列的特殊关系了。
在以色列国防军成名的历次中东战争中,其实主要交手的对象都是埃及。彼时的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龙头老大,其军事力量也相当可观,被以色列视为大敌。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实际控制了加沙地带;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事失利,但战略大胜;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惨败,丢掉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纳赛尔不久后郁郁而终;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先胜后败,以色列依旧控制西奈半岛。
屡战不胜之后,埃及承受了相当大的代价,随后在美国的撮合下,选择抛开阿拉伯世界独自对以媾和。
埃及因此被整个阿拉伯世界孤立,不久后萨达特也遇刺身亡;以此为代价,埃及成为美国的盟友,同时得以收回西奈半岛,跟以色列的关系逐步正常化。
但西奈半岛的收回,并不能让埃及得到全部的主权。
按照当初的协议,西奈半岛区域要实施非军事化降级管理,当地总计分为A、B、C、D四区,A、B、C三区就在西奈半岛,D区在以色列。
协议规定,A区范围内,埃及军队部署不得超过1个师,兵力不超过2.2万人;B区东西跨度109公里,埃及只能部署边防部队,数量不得超过4000人,且只能配轻武器;C区不得部署任何军事力量,只能允许750名携带步枪的边防警察。
另外,埃及的军机只能在A区活动,实际上导致埃及在西奈半岛的大部分区域内军事实力十分薄弱。
为了监督埃以非军事化进程,以美国为首的十余个国家还在此部署了1000余人的多国观察员部队。
2010年代,阿拉伯之春席卷中东,西奈半岛的极端势力兴起;因埃及的军事力量十分薄弱,后者活动十分猖獗。埃及想要增派兵力,需要得到以色列许可。
不过埃及在赛西掌权后,跟以色列的安全合作十分紧密,甚至达到了准盟友的程度。
在针对加沙地带哈马斯势力的问题上,双方之间的合作也很默契。
因为哈马斯的起源其实就是穆斯林兄弟会的分支,而穆兄会政权曾在埃及一度掌权,赛西对此非常顾忌。
所以赛西掌权后,加大了对拉法口岸的管控力度,使得哈马斯获取外界资源的效率得以降低。
那么既然赛西政权跟以色列的关系如此,为何在这种当口上还发生了以军坦克“误击”事件呢?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说的是,“误击”之说实在经不住推敲。
因为坦克炮的正常射程并不远,如果坦克炮口本身就没有对准埃及的军事哨所,那么断然是不可能“误击”后还能准确命中的。
要知道,埃及的军事哨所在边界线对面,以军的军事目标是加沙地带的哈马斯,二者本就不是一个方向。
那么请问,以色列军队的坦克为何要对准埃及方向?
如果说坦克炮对准了埃及方向,即便是误操作,人家埃及的军事哨所也不是密密麻麻摆了一片,这炮弹怎么就恰好打到哨所内呢?
相较于随随便便打一炮正好就打到了埃及的军事哨所,其实故意而为的可能性要更大。只有瞄的就是你,打的也是你,才能达成此种“误击”效果来。
可问题也来了,之前都说埃以的安全合作关系不错,那么为什么要瞄着埃军打?
因为人心会随着形势发展而变化,埃及赛西政权的风向也会随着形势异变而有微妙的改变。
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以色列有个不可言说的方案,就是加大军事压力迫使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流亡到西奈半岛。
对此,赛西明确表示反对;其在10月20日会见英国首相苏纳克时,就表态称:埃及坚决反对将加沙人口迁至西奈半岛的设想。
因此,埃及对以色列是有所不满的。
而且,埃及目前拥有加沙地带唯一一条非以色列路径的输送口岸。各国输往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物资,显然不可能运到以色列,而是先运到埃及,再往加沙地带输送,这也是为以色列所不容的。
甚至以军在先前的军事行动中,便将炸弹扔到了拉法口岸的隔离墙附近,以警告埃及。
面对以色列咄咄逼人的行动,埃及默许了国内声援巴勒斯坦人的各种集会。甚至淡化了哈马斯曾作为穆斯林兄弟会分支的“前仇”,而是站到了声援和支援者的角色,大有回归阿拉伯世界之势。
在这种当口上,以色列坦克的“误击”,显然既是表达不满,同时也是警告。如果埃及与以色列就加沙地带的分歧愈大,估计后续的“误击”还会产生,埃及在这方面得做好准备了。
哨所下面有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