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
在 2023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EXROBOT 研发的超仿真人形机器人 "李白"" 杜甫 "惊艳亮相,这些身高 1.7 米的" 古人 "不仅能吟诗作画,还能通过表情识别与观众互动。而追觅科技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更展示了" 咖啡拉花 " 绝技,其高功率密度电机与深度相机的配合,实现了人类级别的手部精细操作。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达闼科技的云端大脑机器人,它通过 5G-A 网络将实时数据上传至云端处理,不仅能精准投篮,还能自主规划送餐路径。2025 年中关村论坛上,搭载 5G-A 技术的 "夸父" 人形机器人更是实现了 24 小时续航,10 台机器人的工作量相当于 50 名熟练工人。
仿生机器人
蛇形机器人:RED-SNAKE应急救援蛇形机器人集成侦察、探测、通信、救援等多功能于一体,可广泛应用于地震塌方、煤矿塌方、矿井探险及日常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东南大学学生发明的 "机器蛇" 更能横向爬行,16 个关节的协同运动使其能穿越狭窄缝隙。
昆虫机器人:MIT 研发的类昆虫无人机 RoboBee,采用碳纳米管致动器实现每秒 500 次振翅,即便遭遇碰撞也能迅速恢复飞行。
模块化机器人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的 "蜗牛机器人",通过磁力吸附与真空吸盘的双重连接机制,能在户外复杂地形中自重构。7 个模块可组成双臂机械臂,成功搬运 1.5 吨重物。塔斯克机器人的 APR 托盘机器人更开创了智能搬运新范式,其模块化设计支持 5 分钟快速更换叉臂,实现 1.5 吨载重与 1 米 / 秒速度的完美平衡。
球形机器人
俄罗斯伊热夫斯克国立大学研发的球形侦察机器人,采用钟摆驱动设计,成本仅 260 元人民币。它能在雪地、沼泽等复杂地形中以 1 米 / 秒速度移动,可搭载摄像头执行侦察任务。
水下机器人
广州排水公司的水下清淤机器人,配备倒 V 型履带与高压喷头,在 80℃高温环境中完成 1000 立方米淤泥清理。深之蓝的 "海翼" 水下滑翔机,通过浮力驱动实现数月连续航行,在三沙海域完成珊瑚礁生态监测。青岛罗博飞的全姿态水下机器人,更在三亚西岛实现了珊瑚修复工程的实时监测。
随着 5G-A、AI 大模型等技术的突破,机器人形态或将呈现三大趋势:多模态融合(如人形 + 飞行)、材料革命(柔性电子皮肤)、群体智能(千机协作)。
北京市发布的《具身智能行动计划》中提出,到 2027 年将实现万台家庭服务机器人落地,这些 "变形金刚" 将重新定义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