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远游总是迷失了方向,蓦然回首,家就在那儿

听禅 2020-04-09 18:16:34

每年大年初一,亲戚朋友都会我家拜年,今年也不例外。

8岁那年,父亲意外去世,从此我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母亲为了将我拉扯大,不得不一边做着农活,一边帮人洗衣,多年下来积劳成疾。好在今年我已经22了,母亲身上的担子似乎终于可以卸下来一部分了。

父亲有三个兄弟,他排行老大。这些年来 ,几位伯伯对我家接济不少,不然单凭母亲一个人很难支撑起这个家。

现在已经七点了,再过一会儿几位伯婶婶便会带着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来我家拜年。

每年这个时候母亲总是格外高兴,亲人的团聚让母亲倍感温暖。其实说是拜年,伯伯婶婶们却从来不要我家的“打发钱”也不许他们家里的小孩要,但是他们每次来却总是大包小包的,节日什么的也总会来我家“串门”。

母亲是个要强的人。虽然父亲过世多年,却从没想过给我找个后爸啥的。他们那一代人的爱情很朴实,认定了就是一辈子;也很坚贞,纵然你死了我也是你的人。大概这便是农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最鲜明的体现吧。但对于母亲而言,他和父亲是有真感情的,且并没有随着父亲的离世多年而削减半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夜不能寐的时候,你总能听到她在小声嘀咕父亲的名字,“老曹、老曹……曹正轩、曹正轩……,你走的还是太早了啊。”

今年和往年一样,母亲早早的便起开始来做准备工作。先是打扫干净屋子,然后开始“和面粉”和“炒汤圆馅儿”。

每年大年初一早上,我们都会吃汤圆,意味合家团团圆圆。因为有十几口子人,母亲的任务量着实不少,但我似乎总是帮不上什么忙。

我一个人走到村东头小卖铺准备买包白沙烟,一会儿亲戚们来了会抽烟的好一人递上一根。

看着眼前的“小卖铺”我有些吃惊,不知从什么时候小卖铺装修扩展了,映入眼帘的俨然是一个小超市,只是老板还是那个原来那个老板。

“叔,啥时候翻修的啊。你这都整成小超市了,以后不得干成大超市,发展区域连锁,走向全世界啊,”我打趣到。

“你个臭小子,净捡好听的说。”王叔回应到,“翻修有一段时间了,就在你走后没多久。这不想着小王也快18了,再过几年就到了结婚的年纪,早做打算,毕竟现在的彩礼钱可是越来越贵。”

“小王才15吧,叔,你这意识超前啊。”我继续说到。

“那也快了。”王叔笑着回道,“对了,小宇啊,你去外面干的咋样啊,没带个媳妇啥的回来吗?你妈可是早就想抱孙子了,也到了该抱孙子的年纪了。你妈一辈子命苦啊,独自把你拉扯这么大不容易,早点结婚生个娃好让你妈省心。”

“快了,快了,叔,你看像我这么优秀的人,追我的女孩子太多,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咋挑选。”

“你个臭小子,就是贼巴甜,女孩子的心都能被你甜化,”

“嘿嘿,对了,叔,你店里有啥好烟啊,给我来包。”

“哟,好烟我倒是刚进了一批,中华烟你要不,硬盒45,软盒65。”

“呵,好家伙,你店里还有这种好烟啊,给我看看。”

“也是刚进的,以前从来没进过。这不想着好多年轻人去外面打工都挣了不少钱吗,过年回家了不得买点好烟抽抽啊。对了,小宇,你去外面也挣了不少吧。刚老李家的小子从我这儿拿了不少中华,像是发了大财的样子,我记得你两同时出去的,上学的时候你的成绩可是一直比他好,这去外面了怎么也不会混的比他差吧”

“还行还行,那叔,也给我来中华,软的。”

“好勒。”

回家路上,摸着兜里揣着的中华烟,内心涌现出一股莫名的情绪,有些心酸、有些无奈,更有些自嘲。外出打工一年,勉强养活了自己。尝试过很多工作,可发现自己都不是那块料,总是干三天就辞职,干三天就辞职,干的最长的也就两个月,所以这一年到头下来,也没个积蓄啥的。出去的时候想着回来时一定要给母亲买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结果回来还是吃母亲的、喝母亲的、用母亲的,实在有些无颜。母亲今年42了,我22。

回到家中,亲戚们已经到了,婶婶们正在帮母亲包汤圆,其他人正坐在椅子上唠嗑。我赶紧掏出了中华烟给伯伯兄长们递上。看到了我手里的是中华烟,堂哥吃惊的问到;“小宇,你是出门发大财了啊,都抽上中华了,这烟不便宜啊,得60多吧我记得。”

“没有,没有,”我赶紧应付到。

这时母亲正好从厨房出来,显然听到了刚刚的对话,母亲的脸色有些难看。

我补充到:“这不一年就这一回吗,大伙儿团聚到一起也不容易,感谢各位叔伯们多年来对我们家的照顾,我这次就破例大出血一次,买包好烟,让大伙儿尝尝,聊表心意,”说完之后,我还深深鞠了一躬。

坐在旁边的二伯赶紧把我扶了起来,说道,“还是小宇懂事啊,现在就知道孝敬长辈了,但是咱们都是血浓于水的亲戚,不用拘泥这些,好烟差烟都是一样抽,等你以后成家立业了,有那个经济实力了在想着来孝敬伯伯们,你说对吧。”

“好,我会的”我回答。再次看向母亲,母亲的脸色明显缓和了不少。

吃了下午饭后,伯伯们陆续离场,只剩下我和母亲收拾残局。母亲一边收拾着碗筷一边向我讲起了父亲的故事。说:“你父亲懂事的早,10来岁的年纪便已经开始帮着家里做农活分担家庭负担。13岁的时候寻思着学一门手艺,以后好靠这个吃饭,毕竟种庄稼一年到头也没几个钱,然后你父亲决定去拜村头的杨木匠为师。杨木匠这个人脾气很古怪,60多了,无儿无女,一辈子的光棍,也没个传人啥的,第一次见到你父亲当场就给回绝了。但你父亲性格执拗,三天两头往杨木匠家里跑,不拜成师誓不罢休,最后杨木匠实在烦了,便对你父亲说,你去把缸里的水给我挑满,如果你能坚持一年,我便收下你。于是你父亲就给杨木匠家挑了一年的水。挑水可是个力气活,那时你父亲才13岁,一个13岁男孩的肩膀总是显得那样羸弱。后来你父亲跟着杨师傅学了3年便出师了,自己出去单干。因为有了一门技术,日子好过了起来,其实也没好过多少,家里兄弟多,你父亲又是老大,得时不时地补贴家里,还得帮衬着弟弟们。你父亲23岁娶我过的门,那时家里仍然是一贫如洗,聘礼是两只鸡。可你父亲身上的稳重、踏实让我感到安心,那是一个男人给一个女人的安全感。事实证明我没选错。如今,尽管你父亲过世多年,可我依然觉得他就守在我们身边,看着我们母子两。”

其实我对父亲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对父亲的全部了解均来自母亲。在母亲心中,父亲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爱家顾家充满责任感的好男人。

依稀记得的是,父亲只要有空就会在家陪母亲。不会出去打牌、喝酒,也没学抽烟。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样活着着实没劲,但可能在父亲心中,母亲和这个家已经填满了他整个心灵,让他无暇分心去干别的事。

反观自己,这两年似乎越来越迷失了。城市的灯红酒绿让人心醉,夜市的烟火辉煌让人着迷,见识了大江大河,怎会再安心偏居一隅,怎奈我于城市只是一个过客。沾染了城市的市侩气,却没有留住城市的精气神。

城市就像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海面上万帆竞发,却没有人知道终点在哪儿。有的人半路遇到了一个小岛便停下了,有的人撞到了冰山,有的人在追逐海面上的海市蜃楼,当然也有人成功驶向了大海的另一面——新大陆,并永久的停留在了那边,但我们的根终究在大海这边。

今晚的月亮很圆,那光辉、静穆的月光让人倍感温暖。

古人常以月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留。”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似乎月亮总能抚慰在外游子的思乡之心。

千百年来,它都孤独的悬挂在高高的夜空中,它散发着无穷无尽的光芒,它为匆忙的行人指引着方向。

心中若是有了明月,自然也便有了家的方向。

1 阅读:2
评论列表
  • 2020-04-27 23:00

    人才[点赞] 写得不错 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