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15晚会,仿佛一场“行业现形记”——黑心商家们忙着给消费者挖坑,监管部门忙着打瞌睡,而老百姓呢?一边骂骂咧咧,一边继续踩坑。这场年度打假大戏,不仅曝光了九大行业的“骚操作”,更折射出从业者道德滑坡、监管“纸老虎”、消费者“韭菜命”的魔幻现实。

---
一、从业者道德:从“良心”到“凉心”
今年的315,堪称“缺德大赛”。
- 卫生巾翻新,黑心棉变“品牌货”:梁山希希纸制品公司从垃圾堆里扒拉出残次品卫生巾,翻新后贴上“自由点”“Babycare”等大牌标签,摇身一变成“母婴好物”。利润高达每吨七八千元,可消费者的健康?不好意思,不在成本核算里。


- 维修师傅的“奥斯卡演技”:啄木鸟维修平台的师傅们,修个洗衣机水龙头没开,收费100元;燃气灶电池帽没摘,硬换点火器坑250元。平台抽成60%,师傅只能靠“演技”捞钱——“双簧戏”演得比春晚小品还溜。


电子签高利贷:借3万到账1万4:人人信、借贷宝平台玩“砍头息”,年化利率近6000%。放贷人用假账号、虚拟数字人逃避追责,受害人连起诉对象都找不到。这哪是“借钱”,简直是“卖身契”。
点评:商家们把“利”字刻在脑门,把“德”字丢进下水道。从黑心棉到天价维修,从高利贷到保水虾仁(一斤虾仁七两冰),行业底线?不存在的,只有利润的“天花板”。
---
二、监管“纸老虎”:罚酒三杯,还是罚个寂寞?
监管部门的缺席,让乱象成了“连续剧”。
-非标电线公然卖,火灾隐患当儿戏:五金市场里,打折线、非标电缆横行,监管部门查了又查,但“野火烧不尽,造假吹又生”。


保水虾仁磷酸盐超标,标签玩“隐身术”:企业敢把保水剂超量添加,却不敢写进成分表。监管部门抽检时,是睁只眼闭只眼,还是压根没睁眼?
- 骚扰电话产业链:AI机器人日呼10万次:外呼公司用虚拟号、AI机器人狂轰滥炸,监管部门罚单还没开完,新号段又上岗了。

调侃:监管部门像是“佛系青年”——问题曝光前“随缘执法”,曝光后“罚酒三杯”。罚单金额还没商家一天赚得多,这哪是监管?这是“配合演出”。
---
三、老百姓:一边骂娘,一边躺平
消费者不是傻,而是“防不胜防”。
“一次性内裤不灭菌?反正就穿一次”:商丘的工厂里,工人徒手搓内裤,喷上刺鼻“枪水”当消毒。消费者图便宜买回家,安慰自己:“凑合用吧,总比没穿强”。

-手机抽奖陷阱:20亿流水全靠“沉默成本”:平台用虚假优惠券、自动续费坑钱,用户发现上当后,维权成本比损失还高,只能自认倒霉。

真相:老百姓不是不较真,是较真不起——投诉无门、举证困难、维权成本高,最后只能“用脚投票”,默默拉黑商家,然后……掉进下一个坑。
---
四、科技作恶:爬虫、AI成“帮凶”
今年的乱象,还多了点“高科技狠活”。
- 爬虫偷隐私,三网数据随便卖:云企智能、企腾网络等公司,用爬虫偷用户手机号、微信信息,甚至通过运营商后台实时窃取数据。每天处理100亿条信息,标签细化到“3800项”——比亲妈还了解你。
- AI外呼机器人:骚扰电话界的“永动机”:智优擎、飞鸽传书等公司,靠AI机器人每天拨打10万通营销电话。你接到的“贷款推销”“课程推荐”,很可能来自一个没有感情的代码。
讽刺:科技本该向善,却成了黑产的“核武器”。爬虫不是虫,是“吸血虫”;AI不是智能,是“智障式骚扰”。
---
结语:315不该只是一场“晚会”
315曝光的问题,年年相似,岁岁翻新。若真想撕掉行业的遮羞布,需要:
1. 监管动真格:罚到肉疼,查到根断,别让“纸老虎”成了行业笑话。
2. 企业别装傻:品牌代工、平台抽成,赚黑心钱迟早反噬。
3. 消费者长点心:便宜未必是馅饼,可能是陷阱。
4. 科技向善:别让算法沦为“算计”,数据变成“数枷”。
最后送上一句灵魂拷问:明年315,我们还要看同一批企业“梅开二度”吗?
图片来自网络。
平时没有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