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女孩”的财富密码:互联网时代的小众狂欢
2022年,美国21岁女子珍娜·菲利普斯(Jenna Phillips)因一则“街头遇同行互吠”的视频爆红网络。这名前配镜师辞去工作,全职扮演“小狗女孩”,仅一年半便狂揽95万美元(约人民币600万元),引发全球哗然。 这真是“当狗”当成了人生赢家,嗯?不对,是狗生赢家?但不管怎样,她终究是实现了财富自由!

原本美美的一个小姑娘心甘情愿以“狗态”生活并以之取悦于人,一方面是她本性如此,喜欢以狗的形态生活,属于个人癖好;另一方面她还有一双洞察商机的“慧眼”,知道把自己的癖好运作好了,就能快快乐乐玩闹着轻松获得别人意想不到的巨大财富。自古财帛动人心,尤其是能把爱好和挣钱结合到一起的工作太有诱惑力了。
当狗就当狗,社会上那些干正常工作的不也都是些“社畜”吗?也是些牛马……大家没有本质区别。






她的生财之道,堪称互联网经济的极端样本:
1. 定制化内容变现:在成人订阅平台OnlyFans上,用户支付20美元/月即可观看她模仿狗爬行、叼飞盘、吠叫的视频,而定制化需求(如特定动作或场景)收费高达1200美元/条。




乐在其中

被赶回狗窝
2. 精准定位小众市场:珍娜发现“宠物扮演”领域多以猫咪、狐狸为主,她选择冷门的“狗角色”迅速突围,甚至吸引大量男性观众。 多少人不惜重金想拥有这么一只可爱的狗狗,哪怕只有几个小时。

谈论狗食味道


3. 从兴趣到职业:她自称从小热衷模仿狗,“即使没有镜头,也享受被牵绳遛弯的感觉”,将个人癖好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她是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蹦跳嬉戏中就把大笔钱挣来了……

---
争议漩涡:尊严、伦理与贫富撕裂
珍娜的“成功”背后,是一场关于道德与现实的激烈辩论。
支持者认为:
- 互联网自由经济的胜利:社交媒体为小众需求提供生存空间,珍娜的案例证明“非主流”也能创造高价值。
- 个人选择至上:“不偷不抢,凭本事赚钱”成为年轻一代的价值观,有人直言:“这比职场当孙子强多了!”。 有人说:“咱们不是动不动就被累成狗了!”还有人说:“她当的是宠物狗,小日子安逸着呢,羡羡哦……”

训练撕咬能力


反对者则痛批:
- 人格异化的危险:当人主动放弃尊严、模仿动物取悦他人,是否意味着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有网友讽刺:“下一步是不是要学狗吃饭?”。





- 贫富差距的辛辣讽刺:一边是贫困者为10元午餐挣扎,一边是“扮狗”轻松年入百万。这种割裂感,正如网友所言:“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 关键是循规蹈矩者困于贫穷,离经叛道者却财源滚滚……
这个社会在发出怎样的信号?
---
三、伦理困境:法律空白与人性边界
尽管珍娜的行为在美国合法,但其引发的伦理争议远超法律范畴:
- 动物权益的模糊地带:有学者指出,此类表演可能隐含对动物行为的物化,甚至间接助长虐待动物的潜在风险。
- 文化价值观的冲突:西方社会对“自由”的过度推崇,让猎奇行为屡屡突破传统道德底线。对比澳大利亚曾废除“人兽交禁令”的争议,美国虽严打虐待动物,却对“扮狗”网开一面,暴露法律与伦理的错位。



---
四、互联网创收的启示:是机遇还是陷阱?
珍娜的案例,折射出互联网时代创收的两面性:
- 机遇:平台经济打破职业壁垒,让“非常规才能”获得超额回报。
- 陷阱:当流量成为唯一标准,人性底线可能被不断试探。正如网友质问:“若赚不到钱,她还会扮狗吗?”
也许,她不会,但也许她依然会这样做。因为有些人本就是异于常人能为常人不为之事,不管是癖好也好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他们有着常人看来怪异的小众行为……
只不过珍娜恰好把怪癖与挣钱完美结合到了一起。最重要的是,她应该是自由的,能掌控自己人生的,这就好!

---
结语
珍娜的“狗生”或许是个极端案例,但它撕开了互联网时代的一角——在这里,自由与堕落、创新与异化仅一线之隔。当我们在惊叹“魔幻财富”的同时,或许更该思考:技术的进步,究竟该让人类更文明,还是更疯狂?
互动话题:你能接受为了高收入放弃尊严吗?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
参考资料:Bilibili、网易新闻、搜狐网等公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