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药多次陷垄断风波,高价药黑幕何时休?

陌闻谈科技 2025-03-24 04:40:38

在医药行业的宏大版图中,药品价格本应是合理市场机制下的产物,保障着民众的健康权益。然而,近年来,一些医药企业的垄断行为却如毒瘤般侵蚀着这片净土,让本应惠及大众的药品变成了高价的“奢侈品”。

2024年4月30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的一纸立案调查,揭开了三家医药企业合谋推高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价格的黑幕。这款看似普通的无色澄明液体,却是手术结束时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残留阻滞拮抗的常用药,也是麻醉手术中的“得力助手”。它被列入国家首批急抢救示范药目录,是国家基本药物、医保甲类药品,本应在保障患者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涉案期间,其价格却如同脱缰野马,涨幅高达11 - 21倍。

上海医药子公司上海信谊也因此陷入漩涡。3月21日,上海医药公告,上海信谊因垄断协议被罚1.66亿元。不过,上海医药表示,公司在发现上海信谊涉嫌垄断行为后,于2024年初主动向监管部门报告,配合调查并及时终止不当行为。同时强调,上海信谊业务独立运营,占公司整体营收比重不足1%,此次处罚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但这并非上海医药首次因旗下公司陷入垄断风波。时间回溯到2023年,第一生化的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引发了市场的轩然大波。作为该药品的唯一生产企业,第一生化在与相关公司合作中,不断上演着“提价戏码”。2019年,将加工费从140.4元/支提高至200元/支;2023年1月,再次将加工费提高到230元/支。

国家医保局调查发现,第一生化与多家企业合谋,虚增原料药成本数百倍,将涉案药品挂网价格虚抬至2303元/支以上,以高于国外售价数十倍的不合理高价在国内销售。短短5年时间,年销售金额飙升至40余亿元,巨额不当利益被收入囊中。直到药品单价降至270元,国家医保局仍多次约谈第一生化,督促其进一步纠正不合理高价,剔除价格虚高空间。

这些医药企业的垄断行为,就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患者和医保体系。对于患者来说,高价药意味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许多家庭为了支付药费而陷入困境。而对于医保体系而言,不合理的高价药消耗了大量的医保资金,影响了医保的可持续性,使得有限的医保资源无法精准地惠及更多需要的人。

从市场角度来看,垄断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医药行业本应是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的行业,企业通过研发和提高生产效率来提升竞争力。然而,垄断企业却通过合谋、提价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巨额利润,抑制了市场的创新活力。其他有潜力的企业无法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阻碍了整个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监管部门的处罚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要根治医药垄断问题,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让企业不敢轻易触碰垄断红线。另一方面,要推动医药行业的改革,打破市场壁垒,鼓励更多企业参与竞争,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药品价格。

医药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医药行业关乎民众的生命健康,企业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只有通过创新研发、提高质量、合理定价,才能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信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医药垄断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只有打破垄断的枷锁,让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才能保障民众的健康权益,推动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让医药行业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希望之光。

0 阅读:5

陌闻谈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