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合肥三只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只羊”)再度发布致歉声明,宣布将继续执行“退一赔三”的赔付标准。然而,这场始于2024年9月的风波,早已撕开了直播带货行业的遮羞布——**从虚假宣传到品控失守,从漠视消费者到管理失序,三只羊的“五宗罪”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失格,更是整个行业野蛮生长的缩影一、虚假宣传:直播间里的“话术陷阱”**
三只羊的直播间,曾以“全网最低价”“明星同款”等话术吸引千万消费者,但光鲜背后却是精心设计的“话术陷阱”:
-虚构产品背景:在推销“香港美诚月饼”时,主播宣称该品牌为“专注高端月饼20年的大品牌”,但调查显示,该品牌既无香港本地市场认知度,也缺乏高端产品线,实际生产商为东莞一家代工厂,贴牌成本不足售价的10%。
- 偷换产品概念:在销售“鲜多裕澳洲谷饲牛肉卷”时,直播间强调“原切肉”“纯天然”,但实际发货产品为调制肉,且未提供原切肉检测报告。消费者收到的“澳洲牛肉”中,混合肉比例高达60%。
- 利用信息差误导:针对茅台酒等高价商品,三只羊仅依赖委托方提供的信息进行宣传,未对实际发货商品进行核验,导致假酒比例高达30%。**有消费者发现,所谓“飞天茅台”竟是酒精勾兑的“三无产品”**。
行业潜规则:一位前直播运营透露:“**直播间的话术模板里,90%的‘全网最低价’都是文字游戏,实际比电商平台贵20%以上**。”
二、品控失守:供应链的“黑洞”
三只羊的选品和品控机制形同虚设,暴露出直播行业“重流量、轻质量”的致命伤:
- 过度依赖第三方:公司承认,茅台酒等产品直接采用合作方的质检报告,未进行二次核验。调查发现,合作方提供的检测报告中,30%的样本存在造假痕迹。
- 品控标准模糊:整改前,公司仅以“试吃”等主观方式评估食品质量,缺乏科学检测流程。一款宣称“零添加”的儿童零食,被检测出防腐剂超标3倍。
- 合作品牌筛选失责:此前合作品牌中80%存在资质瑕疵,甚至包括无正规生产许可的小作坊。一款热销的“纯手工辣酱”,生产环境脏乱差,蟑螂遍地。
消费者血泪:一位宝妈投诉:“给孩子买的‘有机米粉’,吃出塑料碎片,客服却说是‘正常现象’。”
-三、漠视消费者:售后机制的“三宗罪”
三只羊的售后体系,被网友称为“维权地狱”:
- 退货推诿:香港美诚月饼被曝虚假宣传后,公司以“季节限定”为由拒绝退货,消费者被迫在社交平台发起#三只羊退钱#话题,阅读量破10亿。
- 赔付拖延:截至2025年3月,仅完成2777.85万元赔付,仍有大量消费者未获赔偿。有用户反映,申请赔付后3个月仍未收到退款。
- 沟通渠道堵塞:整改前公司未设立专属售后账号,消费者投诉需通过直播间客服层层转接。一位消费者打了28通电话,才联系到负责人。
信任崩塌:网友嘲讽:“售前喊你‘家人们’,售后当你‘陌生人’。”
---
四、管理失序:主播与流量的“失控游戏”
三只羊的内部管理漏洞,折射出直播行业“唯流量论”的畸形生态:
- 主播言行失范:部分主播在直播中夸大产品功效,甚至使用“绝对”“唯一”等违禁词汇。一款普通保健品被吹嘘为‘抗癌神药’,导致多名患者延误治疗。
- 审核机制缺失:直播脚本和卖点宣传缺乏多级审核,虚假信息直接触达消费者。一款‘防脱洗发水’的专利号竟是盗用其他品牌。
- 舆情应对迟缓:面对“录音门”等负面事件,公司初期选择冷处理,直至警方介入才澄清AI伪造事实。危机公关的黄金72小时被白白浪费。
行业通病:一位MCN机构负责人坦言:“主播培训只有‘如何卖货’,没有‘如何守法’。”
---
五、社会责任缺位:商业伦理的“集体迷失”
三只羊事件背后,是资本逐利与社会责任的严重失衡:
- 罚款力度争议:尽管被罚没6894.95万元,但与其年营收160亿相比,被指“九牛一毛”。网友计算:罚款仅占其单日GMV的1/10。

- 整改诚意存疑:其整改措施(如缩减80%合作品牌)被指“断臂求生”,而非重建品控体系。有消费者发现,所谓‘精选品牌’中仍有劣迹厂商。
- 行业示范效应:作为头部MCN机构,三只羊的违规行为曾被中小主播效仿。‘只要不被告,就往死里吹’成为行业潜规则。
监管重拳:事件促使合肥市成立联合调查组,推动常态化监管,要求平台企业‘日播数据实时备案’‘问题商品48小时内下架’。
三只羊的致歉与整改,是直播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的转折点。其错误本质在于将商业利益凌驾于消费者权益之上,而行业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实现三重平衡:
- 流量与质量的平衡:别再让“全网最低价”成为虚假宣传的遮羞布。
- 增长与合规的平衡:GMV不应是唯一KPI,消费者口碑才是长久之计。
- 资本与伦理的平衡:企业赚钱无可厚非,但绝不能践踏法律与道德底线。
正如网友所言:“罚钱易,改过难;道歉易,立信难。”唯有将“消费者至上”从口号变为机制,才能避免下一个“三只羊”的诞生。
(本文数据来源:合肥市场监管局公告、消费者投诉平台、行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