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吴国把楚国打得节节败退的时候,周边各小国都在幸灾乐祸;
但当吴国攻入楚国都城的时候,周边各小国突然都有了一些恐慌情绪。
他们此时的想法就是:如果吴国真把楚国彻底灭了,结果会怎么样呢?
是的,楚国很喜欢欺压小国,但谁敢保证,吴国坐大之后,不会比楚国更狠呢?
而且,别看此时的晋国麻烦缠身,可一旦楚国真要倒了,第一个跳出来分食的国家必然是晋国。
晋国动了,齐国自然也不会闲着,从楚国的东北部开始蚕食,是一个不错的买卖。
可是在吴楚发生战争的过程中,晋国和齐国却毫无作为,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不清楚,这样做会有什么好处吗?
他们当然知道,但与可能到手的好处相比,他们的顾虑显然更多。
在晋齐楚三大强国之间,横亘着众多小国,小国们的担忧,他们非常清楚。
如果晋国和齐国不顾小国情绪,非要把楚国分而食之,会不会把小国逼着抱团倒向楚国呢?
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小国之间也有利益冲突,但谁敢保证这种事绝对不会发生呢?
一旦发生了,则楚国势必会重新强势崛起。
对于晋国而言,他对楚国本就有着优势,现在楚国又被吴国偷家成功,晋国的优势更大了。
只要顺其自然的发育,晋国很有把握在未来消灭楚国。
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冒险呢?
对于齐国而言,他们即便是从楚国分到了一点好处,也必然不如晋国多,依旧很难与晋国抗衡。
一切是显然的,齐国的实力不如晋国和楚国,在春秋中后期只能陪跑,指望他们通过分食楚国获得最大利益,显然是痴人说梦。
只要齐国出手,晋国必然要加入,而一旦晋国加入,那么齐国到手的好处就注定没有晋国多。
既然如此,齐国为什么还要蹚这趟浑水呢?
既然不愿意和吴国一起瓜分楚国,那么帮着楚国击退吴国行不行呢?其实也不行。
对于晋国而言,联合吴国对抗楚国,这是他们的国策,他们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去得罪盟友。
万一把吴国得罪惨了,回头和齐国搭上线,或者和楚国化敌为友,晋国的前期投资岂不全打了水漂?
对于齐国而言,争霸天下本就没他的份,为楚国得罪晋国和吴国干嘛?
如果没机会分食楚国,并攫取最大利益,那么齐国就什么事都不会做,那几个国家该乱就让他乱去,我关起门来继续过小日子。
晋国和齐国的想法搞清楚了,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秦国当时的想法。
虽然后世的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但春秋时期的秦国则基本生活在晋国的阴影之中。
这个时期的秦国国君,难道真是所谓的庸主吗?未必。
他们也想奋发图强,但奈何客观实力不允许,打不过晋国,又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此时的秦国,基本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被晋国封印在西部,根本管不了中原的事。
但就在这个时候,楚国派人来秦国求援了。
秦国应该怎么做呢?最初自然是极力拒绝,表示吴国太强,自己不愿意惹麻烦。
实际上,哪是什么吴国太强啊,而是晋国太强,晋国和齐国都没伸手,你一个地缘都没啥关联的秦国贸贸然出手,这算什么事呢?
楚国使者就是之前私放伍子胥的申包胥,他给了秦国一个绝佳的台阶,那就是站在秦廷门口连哭七天。
据《左传》记载,申包胥最后哭得都流不出眼泪了,全都是血。
这个说法自然有些夸张,但秦哀公立刻以此为由,亲自唱着战歌《秦风·无衣》抚慰申包胥,表示自己一定会帮助楚国,更何况,楚国国王就是我外甥!
真新鲜,你怎么早不提这一茬呢?非等人家哭了大半天才说出这种话。
秦国这回出兵,算是找足了借口:
一、吴国攻入楚国都城之后烧杀抢掠,为天理所不容;
二、唐国和蔡国并未提出要灭亡楚国,而吴王阖闾却向随国索要楚昭王;
三、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甥,他出了事,秦国不能坐视不理;
四、申包胥忠勇可嘉,楚国还有这种忠臣,证明他们气数未尽;
五、世界大势是和平与发展,不能任由吴国随意破坏。
有了秦国的相助,楚国立刻就获得了战略主动权。
以前的楚国或许还有些理亏,活该被吴国教训;但现在的楚国显然已经转变成了受害者,秦国才代表着正义!
再加上中原各小国不愿意楚国灭亡,晋国和齐国又出于种种理由而没有出手,所以局势立刻明朗。
阖闾自然会嘴硬地说:“要不是我弟弟叛乱,我才不会撤军。”
然而大家都知道,阖闾的弟弟之所以敢叛乱,就是觉得阖闾会在夹击之下进退失据。
且不论后续如何,至少随着秦国出兵,楚国又很快地恢复了过来,天下重回之前的均势状态。
但吴国已经尝到了肉味,他们是否还愿意退回之前的角色定位呢?显然是不会的。
但此时再伐楚,显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了。
于是,阖闾将目光转向了东边的邻居越国,华东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争霸赛。
秦国显然早就在评估出兵楚国的胜算,吴国拥立白公胜,那叫师出有名,不立白公胜,那叫师出无名。
所以如此偏袒太子建一系的历史记载是不可信的。 吴国攻楚时,太子建的儿子白公胜正在吴国,很可能是吴国的政治棋子,吴国是打着扶立白公胜的旗号进攻楚国的,想通这一点,一切迎刃而解。
晋国内部混乱不堪。
所以真实历史很可能是,大楚奸大卖国贼申包胥为了从秦国借兵,出卖了楚国领土上庸六百里。
至于晋齐,不是不出力,人家提供了和平演变楚国的人力物力。
楚平王的太子建可不是个老实人,流亡郑国时还要与晋国勾结图谋郑国,他手下的伍子胥人品也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