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一个群雄崛起的时代。但见江山如画,浪涛滚滚,在气度磅礡的时局下,多少风流人物相继而来,将智勇忠义的恢宏史诗永镌青史。
历史巨幕一旦拉开,也终有谢幕之时。魏武大帝曹操夜梦“三马食于槽”,此梦就像精准的预言,定格了司马家族的命运。从司马懿至司马炎,历经三代创建晋朝基业,实现“三马”代曹。司马家族作为三国的终结者,在史册留下浓重一笔。大唐太宗也亲自为《晋书》撰史论,评价司马懿,为后世留下一面镜鉴。
司马懿,字仲达。在上古唐尧、虞舜、夏商时期,司马家族的先祖是掌火的官员。到周朝时,担任司马的程伯休父,因平定徐方有功,被周帝赐官名作为族姓。秦朝灭亡后,司马仰因伐秦有功,被项羽封为殷王,都于河内。因此司马家族世代在此定居。司马懿的先祖历代都是朝廷重臣。
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的终结者,经历了辅佐曹操,联孙抗刘,又到平定辽东等重大战役。 可谓劳苦功高,直到正始十年(249年),已70岁的司马懿趁著曹爽陪同曹芳离开洛阳扫墓时,发动兵变,将曹爽灭族。 此后,曹魏大权旁落司马家族。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赐死曹操之子曹彪,诛灭曹彪、王凌、令狐愚三族。司马懿晚年大开屠戮,以此为晋朝奠定基业。
太宗亲撰晋书史论
大唐时,房玄龄、褚遂良等人编撰《晋书》,唐太宗亲自为司马懿写下史论。他评价司马懿文武双全,为人禀性宽绰,又能容人;求贤若渴时,生怕会有疏漏;用人时又能充分发挥对方的才能。司马懿在百日之内消灭公孙渊,十天左右擒拿孟达,自认为用兵如神,计谋无敌。不过,太宗质疑司马懿用兵之策,在辽东、上庸都很精明,为何一见到诸葛亮就变得怯弱,没有决战的斗志。要知道,关中魏军要比蜀军更勇敢。
魏明帝忍死等他入宫相见,司马懿接受魏帝临终嘱托,却没有以身相报。天子还在京师之外,司马懿就在城内出动刀兵;魏帝的陵土还没有干,司马懿就诛杀曹爽,后又赐死曹彪,灭其全族。太宗质问:司马懿的辅佐之心,为何前忠而后乱?忠贞的大臣是否会这样做?司马懿长期低调做人,图谋未来能龙腾虎跃,他把狡诈之心装扮成忠诚,在危难中自求平安。
太宗认为,顺应天理,就很容易成事;违背天时,就难以成功。更何况司马懿还没有完成晋朝的基业就威逼还有国祚的魏国。即使司马懿一时恩德遍施众生,上天还未开启时机,要想取得天子宝座,就会面临很大阻碍,不能用智强争,也不能用武强取。虽然司马懿的子孙当上了皇帝,但他本人一生只有当人臣的份。唐太宗将司马懿的为人剖析得格外犀利。
古人说过:“行善积德三年,知道的人很少;做一天坏事,就能传遍天下。”还真是如此。难怪东晋明帝听说祖先取代曹魏的往事时,都会为司马懿的虚假伪装感到耻辱。后赵石勒放言,司马懿欺负曹魏孤儿寡母才奠定基业。虚伪狡诈、刻意矫饰虽可以欺瞒一时,但最终还是在后世受到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