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微包围10万志愿军,毛主席急中生智,用反穿插战术回击他

谈事见闻 2025-04-14 17:13:51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之间的装备差距非常的大,除了装备以外,还有后勤差距也是不小。

后勤差距,除了以工业为基础的比拼以外,同样还有对“对方后勤”的破坏这么一个因素,美军依靠着大量的飞机,不断破坏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以至于志愿军后勤,很长时间都处在被动的境地。

但即便如此,志愿军还是在朝鲜战场上战胜了美国,并且将美国侵略者赶回三八线以南,我就能够在没有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反击美军,依靠的就是我军的战术优势。

说到志愿军的战术,这一点是所有美国军队都叹为观止的,其实早在解放战争的早期,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装备差距,以华东野战军为例,就是粟裕以各种各样的战术拉平了与国民党军之间的差距,并且分割包围,按批次消灭。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这种战术在第二、第三次战役中,确实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可是到了第五次战役的时候,联合国军的最高指挥官换成了李奇微。

相比起麦克阿瑟,李奇微这个人一点都不骄傲,他总结了之前麦克阿瑟失败的原因,学会了我军当初使用的迂回穿插战术,并且用来对付志愿军。

在第五次战役的时候,李奇微就通过战术反制,将志愿军有10万多人被其紧紧包围起来,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的后期,也曾陷入过非常糟糕的境地,也是在这个情况之下,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给中央军委以及毛主席作工作汇报。

得到了前线的情报之后,毛主席看着地图,毅然拍板决定,利用反穿插战术回击美军。

也是得到了毛主席的指示之后,志愿军总部立即下达毛主席的命令,也因此摆脱了美军的包围,取得了第五次战役的胜利。

第五次战役的开端,源于1951年4月初“联合国军”的挑衅。

4月,李奇微接替因狂妄言行被杜鲁门解除职务的麦克阿瑟,成为“联合国军”总司令。

他侦察到志愿军后续兵团集结,判断中朝军队将在4月下旬或5月初发动攻势,因此计划以一部兵力继续进攻铁原、金化、金城,其余转为防御,同时筹备从侧后登陆,将战线推至平壤、元山一线。

根据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资料记载,联合国军地面作战部队包括6个军、17个师、3个旅、1个团,总计34万余人。

第一线部署12个师又2个旅,第二线及后方为5个师、1个旅、1个团。

美第1军驻守临津江两岸,第9军在涟川以东至华川,第10军及南朝鲜第3、第1军团分布于杨口、元通里、杆城等地。

而面对敌人的这一态势,彭德怀在4月6日金化附近的上甘岭村主持党委扩大会,在会议上分析敌情。

彭德怀指出:

“敌人越过三八线,登陆企图日益明显,我军必须先敌发起进攻。”

在这场会议结束之后,确定了以“歼灭敌人几个师,粉碎其登陆计划”为目标,主攻西线汶山至春川间,集中歼灭美、英、土耳其及南朝鲜军7个师旅。

而志愿军第一线兵力达3个兵团11个军33个师,外加4个炮兵师和人民军3个军团,总兵力60余万,相比较联合国军,是占据优势的。

彭德怀10日致电毛主席,详细讲述在会议之后确定的部署:

“从金化至加平线劈开缺口,第9、第19兵团两翼迂回,第3兵团正面进攻,力求在三八线以北歼敌几个师。”

志愿军总政治部随即发布指示:

“每个军歼敌一至两个团。”

到了1950年的4月21日,中朝“联司”下令,战役于22日黄昏打响,试图以大包围实现宏伟目标。

而从整一个第五次战役来看,西线作战是战役的试探。

4月22日黄昏,志愿军第9、第3、第19兵团分三路突击。

第一路:

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指挥5个军,在4月23日的夜晚,下令第20、第27、第26军前出15至20公里,占领龙华洞、外药寺洞、白云山。

战役结束之后歼美第24师、南朝鲜第6师各一部。

其余的两个军,第40军则是突入30余公里,至加平东北沐洞里,完成战役割裂,第39军进至华川以南原川里,隔断美陆战第1师西援。

第二路:

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指挥第12、第15、第60军,突破后在涟川以北遇美第3师、土耳其旅阻击,24日晨进至哨城里、永平。

第三路:

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指挥第63、第64、第65军,第63军攻占细岳山,歼英第29旅一部,第64、第65军因兵力拥挤于临津江南岸20平方公里内,遭敌火力突击,伤亡较大。

而在整个作战过程中,19兵团63军在雪马里进行的围歼战,成为整个西线作战的亮点。

第63军第187师对英第29旅“皇家格罗斯特营”发起攻击。

这支英军拥有150年历史,曾参与两次世界大战,因获“皇家陆军”帽徽被称为“双徽营”,约1000人配属炮兵及坦克。

23日,187师第561团穿插至沙器幕,攻占295.4高地,切断英军退路,第560团24日4时完成包围,25日12时占领雪马里,全歼敌军,缴获火炮26门、坦克18辆、汽车48辆。

此战当即震慑“联合国军”,只不过从整体局面上来说,也未能改变战役整体态势。

至4月28日,中朝军队占领加平、春川等地,逼退“联合国军”至汉城以南,但因平推态势,仅歼敌4000余人,远未达彭德怀预期5个师。新兵团对敌情、地形不熟,后勤仅维持最低供应,大包围的理想遭遇现实阻碍。

4月28日,彭德怀调整策略,转兵东线。

他发现东线南朝鲜军6个师态势突出,遂令第9、第3兵团东移,与人民军第2、第3、第5军团协同,目标歼灭县里地区的南朝鲜第5、第7、第9、第3师。

第19兵团留守西线牵制美军。

5月16日,东线作战打响,第81师抢占砧桥、上南里,切断敌退路,第60师攻占后坪里、美山里,击溃第5、第7师,17日晨围歼第3、第9师大部,共歼敌3000余人,人民军第1军团在梧琴里歼南朝鲜第1师1个营大部。

在我军以及朝鲜军队共同的强大攻势之下,敌军陷入了巨大的劣势,但是对此,美军迅速应对。

5月20日,西线美第3师东援,南朝鲜第8师由大田北调平昌,敌防线重新完整,志愿军粮弹将尽,难以持续进攻,于21日停止攻击。

第二阶段歼敌2.3万余人,包括美第2师、陆战第1师一部,虽重创南朝鲜军,却未全歼4个师,在这个过程中,大包围的计划再度受挫,美军装备与机动性优势愈发明显。

5月26日,毛主席电报传来:

“美军装备优势,战斗意志颇强,一次包围几个师或一个整团都难实现。”

他建议:

每次作战只求歼灭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称之为“零敲牛皮糖”。

毛主席指出:

“打伪军可大包围,打美、英军宜小包围。”

而毛主席的这一思路,源于历次战役经验。

也是在追击敌人的过程中,王近山所带领的第三兵团与宋时轮的第九兵团拉开了120公里的距离,彭德怀一看地图,第三兵团显然已经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彭德怀立即吓出一身冷汗,第三兵团此时有着十万人之多,一旦被美军全部包围,那么我军在整个朝鲜战场的主动权就会丢失。

针对这个情况,毛主席非常冷静地表示,命令其他部队与第三兵团共同夹击敌军一面,结合反包围战术,反穿插战术来进行零敲牛皮糖,让敌人的包围计划偷鸡不成蚀把米。

毛主席的思路就是,针对敌人对我军的包围,继续对敌人的包围网络进行分段切割,也就是进行反包围战术,而我军在过去的战斗经验中,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反穿插作战思路的。

敌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抱团优势,一旦被我军反穿插,那么他们就会被分割成若干部分,然后我军就能集中力量,先把这些被分割出来的敌军逐一消灭,起到歼灭敌人,达到战略的目的。

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仅第二次战役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第五次战役初期目标5个师又3个旅(包括3个美军师),却因敌援兵迅速、志愿军后勤不足受阻,全歼美军一个团需2天,技术装备落后使大包围难以奏效。

而毛主席的电报,立即就扭转了这个局面。

彭德怀原本计划以大兵团速战速决,歼敌几个师,缩短战争时间。

但50天的鏖战表明,这一目标过于理想,而毛主席所进行的战术调整,开始转向小歼灭,旨在逐步削弱敌军,为后续作战积蓄力量。

但也同样是我军这战术转向之际,战役转移暴露短板。

5月21日,“联司”下令主力北移至渭川里、杨口一线休整,留部分部队机动防御,23日早晨,“联合国军”以4个军13个师反扑,美第1军进攻铁原,第9军沿加平向华川,第10军及南朝鲜军向杨口、杆城追击。

我军的第27军在麟蹄阻击美第2师等敌军,掩护主力转移。

第60军第179、第180师在春川抗击美第7师、陆战第1师、南朝鲜第6师,第180师26日被围于芝岩里,粮尽弹绝。

第60军令第181师接应,因命令迟缓未果,第179师救援亦无效,27日18时30分,第180师失去联络,最终损失7000余人,仅师长郑其贵等4000人突围。

彭德怀31日致电中央军委,详述经过:

“第60军及第3兵团未采取积极救援,180师指挥员犹豫动摇,致全师损失。”

180师整建制被美军俘虏,这件事情也可以说是成为抗美援朝中最惨重一击,凸显了在第五次战役中,仓促决定的大兵团作战后后勤与协调的脆弱,若早以小包围消耗敌军,或可减轻代价。

但也是这一教训,印证了毛主席的谨慎。

5月27日,彭德怀依电报调整,第63、第64、第15、第26、第20军及人民军第5、第2、第3军团展开防御,以小规模反击阻敌。

28日至30日,第20、第65、第63军收复华川,歼敌一部,6月1日,第47、第42、第26、第27军在新幕、鸡雄山一线构筑纵深防线,至10日撤至汶山、涟川、铁原、金化、杨口一线,战线稳定于三八线附近。

50天歼敌8.2万余人,志愿军减员7.5万,虽未达“大歼灭”,却迫使美军放弃占领全朝鲜的计划,转入防御并接受谈判。

“零敲牛皮糖”的实施,不仅稳定战局,也为志愿军积累了与美军作战的经验。

从大包围到小歼灭的转折,奠定了抗美援朝的相持格局,开启了之后的两年谈判。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