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改写地缘格局,俄罗斯“战略东转”背后的觉醒与挑战

鲍卓逸辰说 2025-03-07 23:09:37

当俄罗斯总统普京特使季托夫结束西安之行返回莫斯科时,他带回的不仅是中俄文化年签署的27项合作协议,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战略认知——在近日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专访时,这位俄中友好委员会主席坦言:“2022年之前,我们低估了东方的分量。”这番迟来的反思,折射出俄乌冲突如何重塑了这个横跨欧亚大国的战略坐标系。

季托夫的觉醒绝非偶然。回溯俄罗斯现代史,融入西方的努力贯穿了叶利钦到普京的执政周期:1997年加入G8集团,2012年试图与欧盟签署自贸协定,甚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前仍寻求与北约构建“共同安全空间”。但西方的集体制裁与战略围堵,迫使莫斯科在2022年启动“史诗级战略转向”。

俄罗斯思想界的转向更具象征意义。曾鼓吹“肢解中国”的地缘学者杜金,如今在社交媒体公开致歉,坦言“过去对中国文明的复杂性缺乏理解”。这种转变渗透至决策层:俄格战争爆发于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的历史巧合,与俄乌冲突刻意避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安排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克里姆林宫对中俄关系敏感度的提升。

军事合作的深化更具实质意义。绍伊古访华期间,中俄签署《2030前联合防务路线图》,明确将共建北极监控系统、联合开发高超音速武器技术。分析认为,这标志着两国军事协作从装备采购升级至技术共创阶段。

俄罗斯的东转战略已收获生存空间,有效抵御了西方金融制裁。中国制造的民用无人机、芯片制造设备、数控机床,不仅支撑起俄军工生产,更维持了民生经济运转。

但转型阵痛依然存在。远东地区基础设施滞后制约资源外运,而两国在中央亚细亚的地缘利益摩擦时有显现。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报告警告:“过度依赖单一伙伴可能削弱俄罗斯的战略灵活性。”

俄罗斯的觉醒恰逢全球秩序重构的关键期。美国战略重心向印太倾斜,欧洲深陷能源危机与经济滞胀,这为欧亚大陆腹地的力量整合创造窗口。中俄“无上限”合作虽非军事同盟,却在实质层面重塑着从北极航道到里海能源带的权力格局。

对于俄乌冲突的终局,俄罗斯的东转战略增添新变量。特朗普提出的“冻结冲突”方案与欧洲的“持久消耗”策略相互撕扯,而中俄经济协同创造的抗压能力,使莫斯科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多筹码。正如季托夫所言:“当西方向我们关闭大门时,东方的机遇之窗才刚刚打开。”

历史的讽刺在于,正是西方的集体排斥,催生了欧亚大陆最深刻的地缘革命。俄罗斯的觉醒或许迟到,但在这场百年变局中,战略重心的位移正在书写新的权力方程式,当莫斯科的红场与北京的长安街通过西伯利亚铁路紧密相连,世界秩序的钟摆已悄然转向东方。

0 阅读:1

鲍卓逸辰说

简介:为你呈现全面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