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的美团VS刘强东的京东,两大巨头的外卖之争,谁胜出小老板会更没希望?

天真一笑 2025-04-16 00:23:07

公元前206年,楚汉争霸,项羽与刘邦的鸿沟对峙,最终以刘邦一统天下告终。

但无论是项羽的“破釜沉舟”,还是刘邦的“约法三章”,百姓的苦难从未停歇。

胜利者的王座下,永远堆满骸骨。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商界的“楚汉之争”再度上演。美团王兴与京东刘强东,两位性格迥异的互联网大佬,以“外卖”为战场,准备掀起一场决定万亿市场归属的战争。

然而,当他们和旗下的公司高管们高喊着“社会价值”、“行业痛点”时,街边小餐馆的老板们的命运又将要经受怎样的挑战和折腾?

深夜,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劳累一天后看着手机上外卖大战的的新闻,也会喃喃自语:“要是美团又一次赢了,我们还能活吗?”

01

美团创始人王兴,一直是被业界传为理性至上的“战略棋手”。

作为互联网圈公认的“INTJ型”人格,他冷静、逻辑缜密、长于布局,就像一台精密运作的计算机,每一步都指向“终局”。

从千团大战到外卖垄断,他信奉“规模即护城河”,用资本和算法堆砌出美团的商业帝国。

在美团内部,流传着一句他的名言:“不要高估两年能做的事,也不要低估十年能做的事。”

这种性格投射到外卖战场上,便是美团对“效率”的极致追求:750万骑手、1400万商家、30分钟送达的履约网络,构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数据长城”。

但这座长城的代价,是商家6%-8%的佣金、骑手的社保缺位和幽灵厨房的泛滥。

因为,一切为了“赢”。

当美团高管王莆中公开嘲讽京东“狗急跳墙”时,背后是美团对市场份额的绝对自信:“你们可以挑战,但无法撼动。”

而刘强东呢,在商业大佬中间,他更像是一个草莽出身的“江湖侠客”。

与王兴的冰冷理性不同,刘强东是典型的“ESTP型”冒险家:果决、务实、善于破局。

他出身寒微,信奉“兄弟文化”,曾放出那句名言至今被媒体拿来做背书:“如果一家公司克扣员工五险一金,赚再多钱也是耻辱!”

这种江湖气和人情味,让京东的外卖战略充满一种“道德正确”的底色: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全年免佣金、百亿补贴——刀刀刺向美团的软肋。

但刘强东的“侠义”背后,不用说,肯定也是他和一群高层智囊团在商业逻辑下的精准算计。

京东需要高频的外卖业务激活用户粘性,更需要以“社会价值”为名,撕开美团垄断的缺口。

正如他在内部讲话中强调:“京东外卖的净利润绝不允许超过5%。”

这看似自断臂膀的宣言,实则是将美团逼入“道德困境”的终极杀招,就像怼脸上去说:

王兴,你敢跟吗?

02

战争必然有输赢,对小商家和外卖员,甚至所有普通劳动者。他们两人,谁的胜利更致命?

若美团胜,只意味着一件事。那就是垄断的绞索必定会勒得更紧。

美团的胜利,意味着“效率优先”的法则继续统治外卖江湖。

王兴的棋盘上,小商家的命运,就是继续成为让他赚得脑满肠肥的棋子:

首先是继续推行佣金高压政策,此时他已经耗尽并击败京东“0佣金”的冲击,让美团可以继续舒舒服服地享受6%-8%的抽成。因为它的流量霸权将更加无可替代。

记得一位烧烤店老板曾对我哭诉,美团抽成后,他一单赚不到3块钱,但不上美团,连3块都没有。

其次是继续他们的算法暴政。做过小店的朋友都知道,美团的推荐算法天然倾向连锁品牌和大商家。小商家要么花钱买排名,要么被淹没在列表末尾。

曾经一位奶茶店主的话特别形象,他说我们就像美团养的羊,毛被薅光了,还得感恩人家给我们草吃。

最后是生态走向最后的闭环,那时从外卖到闪购,美团将构建一座“万物到家”的超级平台。

一旦形成这样的闭环,无数小商家甚至很多中大型商家,都将彻底沦为平台数据的奴隶,连现存的一点议价权都将丧失殆尽。

如果京东胜呢?他掀起的补贴狂欢,肯定也会在最后一瞬间落幕。

更形象的说,京东的胜利,可能像是一场“理想主义”的幻灭。

毕竟,补贴不可持续。京东的“百亿补贴”能烧多久?

参考拼多多与淘宝的缠斗,最终往往还是中小商家为巨头的价格战买单。

一位已经入驻京东外卖的川菜馆老板直言:“现在免佣金当然是好事,但等我们这些用户习惯养成了,开始稳定赚钱了,京东不会变成下一个美团吗”

更何况,京东还有物流成本高昂的问题。它需要转嫁这种成本。

京东自建物流虽强,但“30分钟送达”,对这种自建物流系统来说,需要极高的运维成本。

一旦补贴退潮,这些成本很可能通过隐性佣金或流量费转嫁给商家。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它会全部或一部分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愿不愿意承担?目前看不同外卖品类的消费者,很可能情况并不一样,所以问题比较复杂。现在还很难说。

此外,长期以来京东模式还存在一种品质悖论。京东主打“品质外卖”,但小商家往往无力承担食材升级的成本。最终,平台可能倒向连锁品牌,让小商家再次边缘化。这种结果相信所有经常使用京东购物的消费者,现在每天都能在商品列表中看到。

03

商业巨头之间的战争,往往就像一种阳谋。无论谁赢,小商家都是输家。

这场战争的本质,其实不过是两种垄断模式的较量。

美团的“效率垄断”,是用规模和算法碾压一切,让商家沦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京东的“道德垄断”:以社会责任为名,实则争夺用户心智,最终仍需回归盈利本能。

更可怕的是,两者的战争正在悄悄改写互联网头部电商平台的游戏规则:

比如骑手成本的社会化,京东为骑手缴纳社保,看似善举,实则将人力成本通过税收优惠,转嫁给全社会。若全行业效仿,最终可能导致政府介入,引发更严监管。小商家将首当其冲。

比如数据霸权的升级,美团闪购与京东秒送的竞争,实则是用户数据的争夺。谁掌控更多消费数据,谁就能制定更苛刻的入驻规则。

一位从业十年的餐饮顾问在群里感叹,巨头打架时,总会说“这是为了你们好”,但等他们分出胜负,第一件事就是和改朝换代时的大地主一样,拼命涨租。

历史给普通人最大的教训就是:永远别把命运交给巨头的仁慈。

小商家若想活下去,必须学会自己的“反脆弱”方法:

比如能够逃离流量依赖。不管是建立私域社群,还是用抖音直播、微信小程序,只要你能直接触达用户,达成交易,就能绕过平台的抽成,利润率至少能提升20%。

比如有能力差异化生存。与其在价格战中内卷,不如深耕细分品类。当形成差异化优势,你的利润规模必将远高于平台均值,那样的话你就能在支付平台佣金后,仍然能赚到钱。

比如组成联盟对抗巨头。区域商家可以联合成立配送联盟,共享骑手和供应链。杭州西湖区域的商家们,就通过自建配送网,将成本降低了很多。

这一切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战胜垄断者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垄断者无法吞噬的生态。

04

在上海的弄堂深处,有一家拒绝接入任何外卖平台的本帮菜馆,老板老周每天清晨四点熬制葱油。他说:“我算了一下,美团要抽25%,京东说免佣金但要买他们的食材包。那我宁可少赚点,也要让街坊吃一口现熬的葱油。”

他的店里贴着泛黄的《申报》剪报,标题是1937年淞沪会战时上海小商贩的宣言:“炮弹可以炸毁店铺,炸不毁手艺。”

这种拒绝的勇气,让我想起思想家詹姆斯·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中的洞见:“真正的反抗往往始于最微小的拒绝。”

当美团用算法剥夺商家的定价权,当京东用补贴剥夺商家的选择权,这些倔强的小店主用最原始的方式,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经营自由”。

当巨头们用亿万元争夺“30分钟送达”的霸权时,有人正把一份煲仔饭的温度多保持10分钟。

当算法工程师为“转化率提升0.1%”欢呼时,有店主在为熟客默默多加了一勺有机猪肉臊。

这些细微的、倔强的、带着人性温度的反抗,才是商业文明真正的火种。

(全文完)

关注我,更多改变你命运的见识,都在这里。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