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悲剧事件的启示:为什么小米和雷军营销做得好,反倒是一件危险的事?

天真一笑 2025-04-03 00:26:58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公路的隔离带上,一辆小米SU7撞上水泥桩后爆燃。车内三名年轻女孩的生命,在火光中化为灰烬。她们原本要去参加一场考试,却在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神话里永远缺席。

这一幕的残酷,像一记重锤砸向对小米汽车怀着憧憬的消费者。

当雷军站在发布会舞台上,用“史诗级智能驾驶”、“135km/h刹停”的亮眼数据点燃全场时,没人能想到,这些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有一天会成为一种充满悲剧色彩的反讽。

在小米官方的事故通报中,优秀的公关团队仍然体现出他们的卓越能力,用简洁精准的语言重构出充满画面感的事故瞬间:车辆以116km/h的速度巡航,NOA系统在检测到施工路障后发出预警,驾驶员接管后仍以97km/h的速度撞向护栏。

当家属心如刀割般在控诉:“车门锁死,三个孩子被活活烧死。”

小米客服的回应仍然非常精彩:“机械把手理论上断电仍可开启。”——这种“理论安全”与“现实地狱”的割裂,恰恰是小米营销哲学的有一个经典范本。

01

雷军是营销的天才。他深谙一个真理:在手机这样的轻工业领域,消费者的忠诚度可以被“参与感”驯化。

从“为发烧而生”到“和用户做朋友”,小米构建了一套完美的叙事逻辑:

用极致性价比吸引用户,用MIUI内测培养“共创”幻觉,用社交媒体打造“米粉”信仰。

这种营销的本质,是价值的选择性呈现。小米永远告诉你“跑分第一”,却不会强调主板烧毁的概率;它高调宣传“全球首款液态镜头”,却不会解释良品率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在消费电子领域,这种策略无往不利——毕竟,手机死机可以重启,但汽车失控只能面对死亡。

02

汽车不是手机。它的重量是手机的5000倍,速度是手机的100倍,而安全容错率必须是零。

但小米进入汽车领域时,依然带着浓重的互联网思维:用营销定义产品,用流量覆盖缺陷。

如果你现在回看SU7的发布会,你会发现雷军花了40分钟讲述“17天量产破万”的产能神话,却只用3分钟带过电池安全测试。

他反复强调NOA系统“史诗级”的导航能力,却不会跟你分享“AEB不识别锥桶”的警告藏在用户手册第87页。

这种信息筛选不是疏忽,而是营销的必然选择。

当“智能驾驶”成为卖点,谁会主动告诉消费者“系统可能无法识别施工路障”?

更致命的是,小米将手机时代的“用户共创”逻辑移植到汽车上。

米粉们在论坛里讨论“如何优化NOA算法”,仿佛这是一场数字游戏。但一位遇难者朋友的话刺破了这种幻觉:“我们曾经相信小米能重新定义汽车,但现在更希望它先重新定义安全。”

03

小米的营销策略,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税”。它用三个魔法让消费者自愿交税:

第一个魔法,叫做数据崇拜。将复杂的安全问题简化为“优势参数“这样的利于自家产品的数字,尤其吸引现在数字化时代的已经习惯如此接受信息和做产品比较的大部分消费者,却会在宣传中隐藏夜间识别率、传感器盲区等”劣势参数“这样的不利于自家产品的数字。

第二个魔法,叫做技术拟人化。它可以将业内普通的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生动的营销话术,让用户误以为可以其中放心托付生命;

第三个魔法,叫做危机公关的话术游戏。每次产品出现问题后,都用一种具有专业感的流程来表现“我们已经做了所有该做的事”。在这次事件中,也是强调“配合警方调查”,却对家属“从未接到慰问电话”的控诉保持沉默。

这种策略在手机领域或许可行,因为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风险有天然的容忍度。但当同样的逻辑用于汽车,就变成了对生命的亵渎。

一位前车企工程师的质问振聋发聩:“制动踏板开度仅38%,这是操作失误还是系统提示延迟?小米敢公布接管瞬间的方向盘扭矩数据吗?”

04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但汽车工业的风口,不是流量,而是敬畏。

小米SU7从立项到量产仅用3年,76秒下线一台车的“互联网速度”,在资本市场是奇迹,在安全领域却是巨大的隐患。

传统车企用10年验证的碰撞测试,小米用算法模拟。

丰田至今不敢全面推广L3自动驾驶,小米却将NOA作为核心卖点。

这种速度至上的逻辑,暴露了互联网公司跨界造车的原罪:用软件迭代的思维对待硬件安全。

更讽刺的是,事故发生后,雷军仍在社交媒体宣传SU7的四月促销政策。而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小米股价两天蒸发超千亿港元。

这印证了一个真理:在重工业领域,信任的崩塌速度远快于流量的积累速度。

05

小米的这场悲剧,给所有老板和创业者上了三堂带血的MBA课:

一、轻工业的成功经验,可能是重工业的死亡陷阱。

手机可以靠“性价比”横扫市场,但汽车的性价比必须建立在“零死亡率”之上。

二、营销的本质是价值选择,但有些价值不容选择。

当安全与销量冲突时,选择前者是企业的道德底线。

三、用户不是“共创者”,而是生命的托付者。

让粉丝参与UI设计无伤大雅,但让消费者为智能驾驶算法试错,等同于谋杀。

一位遇难者母亲的话,值得每个想要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行业、尤其是颠覆安全紧要行业的企业决策者,永远刻在自己灵魂深处:“你们宣传时说的‘重新定义汽车’,原来是用我女儿的生命来定义。”

雷军曾用一场烟花秀庆祝SU7量产破万。但今天,那场烟花的灰烬正飘落在三个家庭的坟茔上。

小米的这次悲剧事件告诉我们:营销可以赢得市场,但只有敬畏才能真正造福生命。

当一个企业把“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slogan放在所有产品宣传和营销活动上,它必须明白——人心最不能被“价格”标价的,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成也营销,败也营销。

这一次,小米需要的不止是公关声明,而是一场彻底的价值观革命。

(全文完)

作者简介:天真一笑,前国际4A创意总监,知胜咨询创始人,曾服务过50+世界500强企业的创意营销,并帮助100+中小企业及创业者从0到1走上品牌轨道。寻找生意解药,就问天真一笑。有问题咨询作者,请后台私信联系。

关注我,更多改变你命运的见识,都在这里。

1 阅读:89
评论列表
  • 2025-04-03 09:37

    有责任就直接追究责任,没有责任也不能乱扣屎盆子,黑纸白字有免责条款,如果触发了免责条款那怨不得别人,如果在责任范围内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对于消费者来说,小米入场电车行业才是一条真正的鲶鱼激活了整个水族箱,有的车企投资七八百亿汽车下线率还没有小米两百多亿就整车下线的订单多,这些车企同等配置敢卖五六十万还说自己亏损,一个车标设计花三个亿,股东查账不是找不到账本就是ceo和财务总裁跑路,所以整个乱象丛生的电车市场需要有人去整顿,把真正的好处让渡给消费者,资本逐利没有错,但是吃相太难看上骗国家补贴,下蒙消费者,行业标准自己说了算,有的甚至卡着国家标准下限造车,置消费者权益于不顾,什么产品好不好应该交给市场去检验!

  • 2025-04-04 12:51

    营销?夸张夸大,忽悠,吹牛等是营销?只说好,没说不足之处的一律都是骗人的!所以我从不相信!从辩证法看,凡事都有好有坏的。所以他们的叫骗人的!

  • 2025-04-04 15:45

    👹👺🤡~~不能靠活人做实验来完善“智驾”!!新药实验还得先找老鼠那!!你要没有100%的安全保障,你就不要安装到车上!!三个女孩这样被惨死,雷军应该切腹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