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36号文的出台,标志着新能源全面进入电力市场化交易时代。政策明确要求,2025年6月1日后的新增分布式光伏项目需全量参与市场竞价,电价由供需关系决定,而此前并网的项目仍可享受全额上网或差价补贴的过渡政策。
这一政策直接催生了“双节点”抢装潮:
“4·30”节点:工商业分布式项目需在4月30日前并网以保留全额上网资格,导致一季度组件需求激增。以山东为例,2025年1-3月分布式光伏备案量同比暴涨230%,部分企业甚至以“先建后补”方式抢占资源。
“5·31”节点:增量项目需全面入市,电价不确定性陡增,倒逼开发商加速锁定低价组件。头部企业如隆基、晶科在2025年Q1的组件订单量超30GW,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3倍。
尽管政策预留时间节点的初衷是给存量项目的平稳过渡,但叠加新能源全面入市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分布式光伏都在抢。市场供需失衡迅速暴露行业乱象。组件价格从2024年底的0.63元/W飙升至2025年3月的0.8元/W,部分高效产品溢价甚至达0.1元/W。
0
1
谁在裸泳?
在抢装潮初期,组件价格疯涨。组件大厂都顺道赚了个盆满钵满,更是有不少厂家为了割韭菜,齐心协力炒组件,将组件价格炒到直逼9毛钱。这可比去年猛涨了很多。
某浙江投资商透露,其3月初与某头部厂商签订0.69元/W的锁价合同,次日即被单方面提价至0.74元/W,合同毁约率高达40%8。

个别厂家甚至是上午的报价下午就作废,合同说毁就毁,毫无契约精神。另一投资商则表示,其订单组件已经拉到光伏项目地了,还未卸车就被告知组件企业已经高价卖给另一个项目,紧急将组件车辆调往另一个项目地。
组件涨价之外,部分企业甚至开始销售“冒牌”组件。此前,天合、爱旭、协鑫、正泰发布公告表示,发现市场上有部分商家未经授权,以非正规渠道销售疑似公司品牌的光伏组件。有知情人士表示,可能系代工厂商未获得授权出现了“代工一半,卖一半”的行为。
如今,抢装潮逐渐落幕,组件价格回落,那些曾经肆意违约、破坏市场秩序的厂商,如今将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商业合作的基础是诚信,当企业屡屡失信于客户,未来如何在行业内立足?
02
如何上岸?
随着近期部分省市分布式光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下发,部分地区对一般工商业自用比例不限制的细则,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分布式抢装的需求。进入四月,组件价格已在慢慢回升。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但此前的非理性行为已埋下多重隐患:
价格泡沫破裂:组件报价在4月中旬回落至0.75-0.8元/W区间,较3月高点下跌10%-15%,部分囤货居奇的二线厂商面临库存减值压力。
信用体系崩塌:毁约行为导致厂商与投资商信任裂痕加剧。某河北EPC企业负责人直言:“现在签合同必须附加‘价格联动条款’,否则无人敢接单。”
收益不确定性激增:6月1日后入市的项目需直面电力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以山东为例,2024年11月光伏现货均价仅0.11元/度,最低甚至跌至0.03元/度,较燃煤基准价(0.3949元/度)缩水超90%。
行业分析师指出,2025年Q2可能出现“需求断崖”:据SMM数据,2025年一季度组件排产约40GW,但4月后开工率已降至30%以下,库存周转周期延长至60天。
截止到目前为止,广东、江苏、吉林、宁夏、海南、重庆、广西等省份最新的分布式光伏管理办法或征求意见稿已经陆续下发,其中广东、江苏对一般工商业暂不设置自用比例的条款获得了当地分布式光伏投资商的广大认可,对应的抢装不再迫切。
抢装潮退去,各地分布式光伏建设应着手应对新政策,6月1日后投产的增量项目需全量进入电力市场交易,电价由供需关系决定。这意味着: 补贴彻底退出,工商业项目无法再享受固定电价兜底,收益不确定性陡增!现如今行业急需转型:
电力交易方面:例如浙江试点的“隔墙售电”模式,允许分布式光伏通过聚合商参与绿电交易,溢价可达0.05-0.1元/度,提升项目收益率39。
配储收益方面:在山东、浙江等负电价频现地区,通过储能系统调节峰谷电力输出,提升项目经济性
技术优化方面:实验室效率突破33%的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预计在分布式场景率先商业化,未来可能重塑技术格局。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抢占技术制高点。
抢装潮的退去标志着光伏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转折点。未来,行业需在技术创新、产能优化和全球布局中寻找平衡,以实现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