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有印象中,光伏产业可谓“分工明确”,敏锐且灵活的民营企业主攻上游光伏制造,而资金与实力雄厚的央国企则驰骋下游光伏电站开发运营。然而,在“双碳”战略实施以及残酷的光伏去产能淘汰赛下,曾经的分界线愈加模糊,国资早已或主动或被动控股多家光伏组件企业。
最近市场熟知的莫过于一道新能,于2018年8月成立,借势TOPCon技术的崛起,迅速挤入一线梯队,位列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4月11日,据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示消息,通过股份收购以及表决权委托协议,衢州工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衢州工控”)将持有一道新能源不少于34.05%的表决权,单独控制一道新能。主营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商品房开发及销售的衢州工控为衢州市国资委下属企业,国资入局无疑将为一道新能的后续市场开拓带来强大动能。
事实上,除了一道新能,业内由国资控股的光伏组件企业不在少数。
1、中来股份
中来股份成立于2008年,从背板业务不断延伸至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应用。2014年,中来股份成功登录资本市场。
在多业务领域,中来股份均展现了不俗的实力,如背板业务2021 年、2022 年连续两年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电池组件,曾是TOPCon技术的先锋代表企业。
然而从2020年,中来股份原控股股东曾多次试图转让控制权。直至2022年11月,浙能电力最终获得了中来股份19.75%的最大表决权,后者实控人变更为浙江省国资委。
据财报披露,国资入局为中来股份提供了强大力量源泉。如融资方面,引入政策性银行、异地银行授信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了公司平均融资成本以及短期负债、受限货币资金比例,满足公司资金需求的同时降低公司资金使用成本;在研发创新方面,推动公司与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的合作,强强联合共同探索光伏科技前沿领域,助力公司形成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在业务协同方面,加强浙能体系下企业间业务交流,发挥各自业务领域的能力,不断提升公司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受行业周期影响,2024年上半年中来股份净利润亏损3.06亿元,同比降低229.37%。不过第三季度,中来股份扭亏为盈。

2、中利集团
早于1988年成立的中利集团,从阻燃耐火软电缆起步,之后扩大到特种电缆、光缆领域,并于2009年在深交所上市。
2011年,中利集团通过收购腾晖光伏进军光伏行业,涉足电池组件制造和光伏电站业务。2012年,光伏业务便成为中利集团的第一大营收。
彼时,借势光伏扶贫东风,中利集团开始大举建设光伏扶贫电站,创新推出“智能光伏+科技农业”和“贫困村光伏农场”等模式,人送“光伏扶贫第一股”。2017年,中利集团营收接近200亿元,甚至高于当时的隆基。于组件业务,中利集团同样风光无两,2016年、2018年闯入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
但2018年后,随着光伏扶贫政策调整,中利集团步入下坡路,业绩连年亏损。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卷入“专网通讯案”骗局,中利集团开始爆雷,财务造假、巨额非经营性占款、违规担保等。2023年1月,中利集团被债权人申请重整。

2024年12月,中利集团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建发集团旗下的常熟光晟新能源有限公司成为中利控股股东,实控人为厦门市国资委。
3、晋能科技
不同于前者的中途接盘,晋能清洁能源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晋能科技”)创立于2013年12月31日,隶属于山西国企晋能控股集团。
晋能科技曾长期活跃于异质结技术产业化的前线。从官网信息来看,为覆盖市场需求技术路线,晋能科技已布局产品全生态,从PERC、TOPCon到HJT,并且同步实施最具前景的钙钛矿/晶硅异质结叠层电池技术项目研发,现已成功搭建钙钛矿/晶硅异质结叠层电池示范线,实现钙硅叠层电池效率超过28%,大面积钙钛矿组件效率20%以上。
4、国电投新能源
全球清洁能源“巨无霸”国家电投旗下除了黄河水电涉足光伏制造,还成立了国电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国电投新能源),负责实施国家电投“高效铜栅线晶体硅异质结光伏电池(C-HJT)研究及量产技术开发”科研课题项目。
2018年,国电投新能源在南昌高新区建立了铜栅线异质结电池量产平台,而量产中心位于龙港市。2023年底,龙港基地5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量产基地投产,并开始向客户陆续交付高效异质结组件产品。2024年,北极星获悉,国电投新能源异质结组件出货600MW。
值得重视是,国电投新能源陆续成功引入了北京灵骏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新的战略投资者,获得更多资本市场认可,但目前实控人仍然为国资委。
5、恒羲光伏
2023年6月,为加速培育光伏产业新赛道,上海市国资上海电气成立了上海恒羲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恒羲光伏”),布局和研发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
恒羲光伏规划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产能,先期一阶段1.2GW产能落地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
2024年,恒羲光伏相继获得了上海浦发集团、中国能建、国家能源集团、中粮集团的组件订单;今年3月,恒羲光伏与江苏鹏智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600MW光伏组件框架采购合同。
6、润海新能源
选择押注高效异质结技术的还有浙江润海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润海新能源),成立于2021年12月21日,由华润电力物流(中国)有限公司(央企)、舟山海洋综合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地方重点国企)和江苏爱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出资建立,其中前两者持股80%。
官网信息显示,润海新能源总规划电池30GW、组件15GW,首期3GW电池及5GW组件,落户浙江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
7、中节能太阳能
中节能太阳能隶属于央企中节能环保集团,以光伏电站开发为主,与此同时成立了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涉足光伏电池组件制造。
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节能太阳能公司太阳能产品产能合计 5 GW,其中光伏高效电池年产能 1.5 GW,光伏高效组件(兼容 P 型和 N 型生产能力)年产能 3.5 GW。2023年,中节能太阳能位列国内光伏组件出货量TOP20。2024年上半年,中节能太阳能组件组件产量约 1.26GW,销售量约 1.23GW。
受供需矛盾影响,光伏制造产业链企业陷入大面积亏损。但2024年上半年,中节能太阳能组件公司实现营收13.46亿元,净利润0.4亿元。
8、润阳股份
成立于2003年的润阳股份,坐落于江苏盐城,曾核心专注于太阳能电池制造,连年高居全球太阳能电池片出货量前三。2021年,受上游硅料、硅片价格飙涨影响,润阳先后在内蒙古、宁夏签下投资协议,向硅料—切片—电池片—组件以及光伏发电全产业链迈进。
然而,众所周知,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产能过剩矛盾开始凸显,产业链价格随之“俯身向下”,全产业链运营企业无疑压力巨大。
2024年6月底,随着批文过期,润阳股份长达两年之久的IPO以失利告终。随之,8月,第一大电池片巨头通威宣布拟以不超50亿元收购润阳,但前提需要由盐城国资江苏悦达集团对润阳股份进行现金增资10亿元。
公开消息显示,2024年10月,江苏悦达集团对润阳新能股份增资10亿元完成工商变更,成为润阳实际控股且单一最大股东。此前,江苏悦达集团便通过上海悦达新实业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控制润阳股份19.48%股权,为后者第二大股东。
不过,今年2月,原本有望成为光伏产业历史上的最大并购案最终还是以终止告终。但在国资扶持下,润阳生产基地已全面复工复产。
9、日托光伏
江苏日托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日托光伏),成立于2012年,现为无锡产业发展集团下属的国有控股公司。
官网消息显示,日托光伏产能涵盖电池、核心材料、组件生产全产业链,已拥有包括2大产业基地、5大生产工厂,电池产能4GW,组件产能3GW。
在技术路线上,日托光伏可谓独树一帜,致力于MWT(高效背接触)技术产业化,并且在MWT背接触技术的基础上,还推出了MBC(Metal Back Contact)背接触产品。应用市场方面,日托光伏深耕分布式光伏市场,是轻质光伏细分领域的引领者。
除了上述十大光伏组件企业,实际上在多家光伏组件企业背后都有国资的身影,如异质结龙头企业华晟新能源,地方国资宣城开盛集团持有较高比例股份;引领钙钛矿技术的纤纳光电,相继获得了三峡、京能的资本入局;异质结新贵电投传古,中广核持股比例约11.9%……
此前,北极星曾聚焦了地方国企在光伏制造的布局(地方国企,“接盘”光伏制造),在新一轮洗牌之下,光伏制造的央国企军团正快速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