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邻里冲突本应通过文明沟通解决,然而在广州黄埔区的一个小区,一场由楼层漏水引发的矛盾,却演变成持续三年的“科技复仇”。
捍卫邻里之间的“无声战争”,不仅揭示了城市环境居住中潜在的矛盾,也暴露了当前法律法规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的人道主义救援。
震楼器引发的冲突
事情源于广州黄埔区某小区内的一起漏水事件,2020年9月,8楼住户家中出现漏水问题,导致7楼天花板被浸泡。
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纷后,7楼的张姓业主突然搬了住所,但随后整栋楼出现了奇怪的惊声,“每天凌晨1点到4点,会准时出现令人惊慌的声音,感觉好像有人用电钻抵着天花板。”
9楼的支先生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中密密麻麻的录音文件,从2021年6月至今,他已经存有第217段“震证据楼”。
记者实地测试发现,这种每隔60秒就会出现一次的惊声,精准的规律性明显不同于普通的生活噪音,疑似是专业震楼器所为。
更为讽刺的是,虽然矛盾的直接关联是7楼与8楼住户,但现在8楼的王女士只能独自居住,她的丈夫带着两个孩子已搬出,而夹在中间的“局外人”支先生一家反而成了最大的睡眠者。
震楼器是一款通过定时产生恐慌和噪音来骚扰噪音的装置,记者调查发现,虽然电商平台已经下架了“震楼器”关键词,但装备防搜索“楼上噪音”仍能找到上百款所谓的“智能对抗”。
其中一款售价488元的设备,标签“手机远程控制、7种恐怖模式”,客服直言“安装在天花板上使用可以”。
法律专家指出,此类通过建筑结构传声的器械,本质上已经构成了《噪声防治污染法》所禁止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曾出现全国首例“震楼器报复案”,肇事者最终被治安拘留并赔偿数万元。
然而,广州这起案件的特殊地点位于:7楼房屋长期空置,物业无权强行破门取证,当地居委会人员坦言:“我们连续三天蹲守,确实听到了令人惊恐的声音,但门锁已经更换,无法进入确认设备。”
支先生一家的生活质量因此急剧下降。 关机声不仅导致家中书房吊灯晃动、卧室床头柜茶杯出现涟漪,更严重的是,他的妻子已经出现了神经性偏头痛症状。
“这种长期的噪音骚扰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位心理学专家解释道,“不可预测的噪音会激活人体的前期反应系统,长期这种状态会导致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问题,尤其是对于儿童老人来说,影响更为显著。”
法律维权
黄埔区住建局物管科负责人确认,该楼未解决物业维修基金,导致8楼的漏水问题迟迟未能修复,而派出所民警出示的出警记录,近三年来已接到12次报警,但因无法锁定证据,每次只能劝导了事。
更令人费解的是,7楼业主电话始终处于关闭状态,而其户籍资料中登记的两个紧急开关竟然都称“已经断绝往来”,这种情况下,执法部门也难以找到有效的介入点。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专家张明表示,现行《民法典》第288条虽然规定了相关权利,但针对不良制造噪音的情况,却缺乏强制检测和处理的手段。
广州律师协会维权委员会主任陈亮建议:“受害人可以诉诸《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生态环境责任事故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举证责任的规定,申请法院强制证责入户调查,但需要先行垫付数项的余款。”
邻里冲突转型
随着技术的发展,邻里冲突的关系形式不断变化,从传统的口角争执,演变为利用现代科技的“无声战争”。
城市社会学专家王教授指出:“现代城市高密度居住环境下,邻里关系日益脆弱,而技术的发展为矛盾升级提供了新的工具。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邻里矛盾解决机制。”
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正在尝试寻找解决方案,面对黄埔区城管部门表示,将联合多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针对此类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同时,建议居民保留良好证据,包括录音、录像以及相关专业测量结果,为可能的法律诉讼做好准备。
社区工作者李阿姨建议:“邻里之间应多一些理解和沟通,尤其是在发生矛盾时就及时介入,避免问题升级。同时,也希望相关法律法规能够跟上时代发展,为此类新型邻里问题提供更明确的处理。”
对于支先生一方来说,感染了1095天的“震楼”困局何时才能破冰?当震楼器成为邻里战争中持续的“核武器”,当取证困难重重却无法有效介入时,谁瘫痪了这起“震楼罗生门”按下停止键?
这不仅是一个关系到个体居住权益的问题,也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验。,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安宁的居住环境。
而这一实现点,需要法律的完善、技术的支持,更需要每个人的理解与尊重,当我们居住环境中的矛盾时,选择面对法律途径、重构协商还是另谋他处?
不同的选择背后,体现的是我们对待邻里关系的态度,也反映了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无论如何,我们期待的、和谐的邻里关系,永远是宜居城市先锋的一部分。
信息来源:
光明网 2025-04-23:“躺枪被震楼3年”事件进展:震楼器事件矛盾双方1个失联1个搬走,无辜住户有家难回
广州日报 2025-04-23:被震楼三年8楼住户首次发声:已搬走 希望跟7楼和解 不要影响还在居住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