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和爸妈聊天,
得知妈妈同事的儿子,最近因为抑郁症回到了老家的县城养病。
妈妈带着点感慨的说:
“这孩子就是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父母是普通工人,自己从小县城考到大城市,毕业后进入大城市工作。
每次父母问起来,每天都在忙着加班,也不谈恋爱也不社交,然后就得了这个病。”
在我的记忆里,他比我小几岁,但是从小都很努力,学习也好。
陪着爸妈唏嘘的同时,我的心里,也有了几份凉意。

02
他的故事,
其实也是我们这一代,小镇做题家的缩影。
你接受过父母的托举吗?
如果没有,你对当下的自己,还满意吗?
我们这一代的大多数小镇做题家,都是没有什么背景的普通人。
从走出大学校门踏入职场,从努力的城市却找不到归属的那一刻起,
很多时候都想不明白,自己人生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这个问题背后,藏着无数普通人的困顿和焦虑。
历史上有个有趣的现象:
科举制度下,寒门子弟一旦中举,往往需要拜入门生,或是依附世家大族才能站稳脚跟。
比如后周世宗柴荣,作为当时权臣郭威的义子,才有了后来的皇室继承,
还有明朝中兴的一代名相张居正,虽出身寒微,却因徐阶的提携一路青云直上。
这种“托举”看似是捷径,实则是资源互换的游戏。
资源互换的背后,标注着一张从当下到未来的地图。
这张地图上,既有过去走过的路,也指明未来,可以选择的方向。
反观普通人,
只有自己的脚,才是人生的地图。

03
父母的人生轨迹,
我们总以为会在自己身上得到传承。
于是我们人生的道路,就有了很多的“多线并行”。
升职加薪、买房结婚、孩子成长、跨越阶层。
但现实往往是:作为没有家庭托举的普通人,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只能完成一个主线任务。
这个任务不是逆天改命,而是找到自我,并与之和解。
对于普通人而言,
我们人生的主线任务,可以找参照,但不必走重复。
因为一旦在参照中陷入了“重复”思维,就会落入“参照”陷阱。
这是“成功学”的管用伎俩,让你羡慕,让你想象,让你去走一条,或许只存在于可能性的路。
奋斗的意义和真谛,并不是去获取天马行空的成功,
而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超越,它不必是功成名就,也不必是惊天动地。
比如:
• 一位小镇出身的程序员,主线任务是“写出让100万人用得顺手的代码”;
• 一位单亲妈妈的主线任务是“让孩子相信,努力可以让生活好起来”;
• 甚至一位外卖骑手的主线任务,可能是“每天多送5单,年底给老家的房子换个新屋顶”。
这些与生活的当下密切相关的主线任务,
都找到了那个,“愿意达成,并为之支付代价”的目标。
民国学者钱穆幼年丧父,靠母亲织布供其读书。
他曾在《师友杂忆》中写道:“家贫无书,便站在书店抄《史记》;无师指点,便以古人为师。”
他的主线任务从未标榜“成为大师”,而是“穷尽一生读懂历史”。
正是这种纯粹,让他最终成为一代史学巨擘。

04
假设你要过一条湍急的河,
最好的策略不是抢现成的船,而是花三年时间造一艘属于自己的船。
第一年伐木,第二年打磨,第三年组装。
期间你会被嘲笑“效率低”,会羡慕别人轻松渡河,
但当你驾着亲手造的船抵达对岸时,所有曾超越你的人,都可能还在河里挣扎。
普通人最稀缺的不是机会,而是甘愿为一件小事,支付时间沉默成本的勇气。
人生最大的托举,永远来自那个在泥泞中仍选择向前奔跑的自己。
没有伞的孩子,要学会在雨中奔跑,
并不是为了取得穿越胜利的勇气,而是不在风雨里淋湿自己,让关心的人担心。
在意并爱护自己,是对时间和家人,最好的馈赠。
平凡的美好,同样是伟大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