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圳湾一号的顶级公寓里,业主王先生每月需支付近1.2万元物业费,但他却自嘲:“连保洁阿姨的服务都比物业周到。”
与他同小区的数十位业主,因不满物业“只收钱不办事”,已集体拒缴费用超半年。
这样的场景并非孤例。
深圳的豪宅圈正掀起一场“拒缴物业费”的暗涌,矛头直指天价收费与低质服务的巨大落差。
01
深圳物业费
一线城市最贵,服务却难达预期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深圳物业费均价高达3.95元/㎡/月,位居全国首位,远超北京、上海。
而像莱佛士公寓这样的顶豪项目,物业费更是飙升至33元/㎡/月,一套大户型每月物业费轻松破万。

但讽刺的是——
业主们发现,所谓的高端服务不过是基础保洁和保安巡逻。
购房时承诺的停机坪、健身房、行政酒廊等设施竟需额外付费,“连绿化都稀疏得像开发商的钱包”。
02
服务缩水VS天价账单
谁在透支信任?
一方面,是“德不配位”的物业,从卫生死角到承诺诈骗。
福田某小区一业主抱怨,物业费高达8.9元/㎡/月,但小区通道常年遍布宠物粪便,保安形同虚设,垃圾清运敷衍了事。她直言:“物业费像在养闲人,而不是买服务。”
莱佛士公寓的业主曾被告知可免费享用高端酒店设施,入住后却发现需自掏腰包。这种“货不对板”的落差,让业主们质疑:“每年数百万的物业费,究竟流向了哪里?”

另一方面,是空置房的“合法剥削”与法律困境。
宝中某业主,名下有套28平小户型,因房屋空置拒缴每月79元物业费,却被物业催缴单轰炸。根据《民法典》规定,即使房屋空置,业主仍需全额缴费。尽管多地已出台空置房减免物业费政策,深圳却仍按“指导价”一刀切收费,导致矛盾激化。
还有恶性循环:欠费拖垮服务,服务催生更多欠费。
一位前物业催收员透露,部分小区因欠费率较高,物业被迫缩减开支,导致环境恶化,进一步引发拒缴潮。而那些按时缴费的业主则抱怨:“我们成了‘冤大头’,替赖账者分摊成本。”
03
物业行业的“暴利”真相
透明化缺失与信任危机
深圳湾一号业主委托律师要求公开物业费明细,却遭物业拒绝。
这种不透明操作成为行业通病。
物业公司常以“人员成本”“设备维护”搪塞,但具体支出比例成谜。例如,某超高层小区收取0.48元/㎡的高层管理费,却连电梯故障都难及时解决。
据深圳市物业管理协会统计,品牌物业欠费率1%-3%,而中小公司高达10%-20%。差异背后是服务质量的鸿沟——品牌公司注重维护客户关系,而小公司往往“重收费轻服务”,甚至挪用资金填补亏损。
从对抗到共建,如何终结“双输”局面?
1、法律完善:空置房减免与收费上限
借鉴长沙、兰州等地的经验,深圳亟需出台空置房物业费减免政策,并严格执行3.9元/㎡的政府指导价。此前法院已判决某小区超指导价部分无效,为业主维权提供依据。
2、业主自治:透明化与集体谈判
成立业委会是制衡物业的关键。一些小区业主正筹备业委会,计划通过集体谈判要求服务改进或更换物业。同时,推动物业公开收支明细,建立“服务承诺清单”,让每一分钱花得明明白白。
3、行业革新:从“管理”到“服务”的思维转型
物业公司需摒弃“管理者”姿态,转向“服务者”角色。例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考核服务质量,或采用“按效付费”模式,将费用与业主满意度挂钩。
写在最后
深圳有钱人的“拒缴潮”,撕开了物业行业长期存在的疮疤——天价收费与低质服务的失衡、法律滞后与行业垄断的夹击。
当业主用“拒缴”表达愤怒时,物业公司亦陷入“越收不到钱越摆烂”的恶性循环。
这场博弈没有赢家,唯有推动透明化、法治化与市场化改革,才能让“付费”与“服务”真正对等。
毕竟,再富有的业主,也不愿为“空气服务”买单;再高端的社区,也经不起信任崩塌的代价。
你家物业费多少?服务配得上价格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