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耿飚在湖南醴陵的一个穷困农民家里出生,打小就尝遍了生活的艰辛,还经常被资本家欺负压榨。后来啊,多亏了党组织的培养和指引,耿飚慢慢走上了革命的路子,心里也种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发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拼上一辈子。
从那以后,耿飚一直实实在在地按照自己的理想信念去做事。他主动投身到工人罢工活动中,大革命遭遇挫折后,他又加入了农民起义队伍,挑起了游击战斗的大梁。
他在多次对抗“围剿”的战斗和长征路上都有参与,还带着队伍强行渡过乌江,给中央红军打通了前进的路。因为这个,毛主席还特地写信夸奖了他。
耿飚从走上革命征途一直到新中国诞生,他一直冲在战斗的最前沿,亲自上阵,经历了数不清的战斗,为全中国的解放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但在1955年新中国头一回给军人授衔的时候,耿飚却没拿到任何军衔,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1950年初的时候,按照党中央的安排,耿飚同志离开了部队,转到了外交部上班。从那时候起,他就踏上了长达20多年的外交道路。也因此,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耿飚,没能拿到应有的军衔。
耿飚对于没拿到任何军衔这事儿,其实并不往心里去。他觉得自己投身革命,可不是奔着军衔去的,而是为了能帮上忙建个新中国。现在,新中国都已经建起来了,这让他觉得特别知足。
1939年,耿莹呱呱坠地,还没满一岁,就跟着老爸上战场了。老爸把她稳稳地放在马背上的小袋子里。每次仗打完了,耿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摸那个马背上的小袋子,确认闺女没事后,他又会继续带着队伍往前走。这么说吧,耿莹就是在马背上一点点长大的,从小就跟老爸一起经历了不少生死考验。
打仗那会儿,警卫员把耿莹临时安置在一个战壕里头。等仗打完了,他们才发现,哎呀,把孩子给落那儿了。这时候,他们已经走了有两里多路,离那阵地老远了。
耿飚下意识地伸手摸了摸马鞍,发现女儿没在身边,但他啥也没说。他心里琢磨着,战士们比自己闺女金贵多了,不能因为找闺女,再把哪个战士给搭进去,那可不成。
不过还好,那个车夫硬是要回去找耿莹,要不是他这么倔强,耿莹可能早就没了。这事儿耿飚一直藏在心底,从没对人说过,直到他快不行的时候,才含着眼泪跟女儿讲了出来。
耿飚在甘肃庆阳工作期间,把女儿托付给了当地的村民帮忙照看。那时候,他常去看望女儿,结果女儿和那家村民的女儿看对眼了,两人后来还成了亲。每当耿莹聊起这事儿,总是笑眯眯地说:“我呀,算是爸妈的红娘呢。”
耿飚从没跟女儿聊过关于她亲妈的事。耿莹只知道,自己刚出生三天,就被送走了。后来耿飚找到她时,人家正把她藏在麦堆里,浑身都是天花。
病痊愈了之后,耿飚老喜欢瞅着闺女的小脸蛋,眼神里满是笑意。他心里头可能是在偷着乐,闺女脸上、胳膊这些露在外头的地方,都没落下啥疤痕啥的。
打仗那会儿,耿莹跟大伙儿一样,没过几天安稳日子。她讲过:“我念了好多回一年级,换来换去的。直到1950年,我爸调到北京,不穿军装改去外交部上班了,我这才跟着稳定下来。”
上世纪60年代头几年,耿莹被安排去了北京地质队工作,这一待就是漫长的十年。转眼到了70年代末,她又被转岗到北京制药厂成了一名工人,而这一做,又是17个年头,每个月工资才37块钱。因为家里条件有限,耿莹的大女儿只好一直留在父亲耿飚那边,帮着一起照看。
耿莹和她老公是地质学校的老同学,后来是老公提出要离婚,那时候他们的小闺女才9岁大。外面有些人不明真相,瞎猜说是耿莹嫌弃老公是农村出来的,才导致两人分开的。
但实际上,老公就是搞不明白,为啥不但没从耿家捞到啥好处,反而哪儿哪儿都受限。于是,耿莹就领着俩闺女过日子了,从那以后,她也没再嫁人。
没多久,工厂打算搞个肿瘤研究部门,耿莹心里头特别想去。于是,她就琢磨出了一个主意。
那时候,工厂里头有支篮球队,只要有比赛,领导们大多都会到场观战。很少人知道的是,耿莹其实是1958年国家选拔出来的五千名运动员里的一个,她篮球打得好,短跑也挺在行。
就这样,耿莹因为在篮球场上打得特别好,成功进了篮球队,还当上了队长。后来,她也顺利地进了研究所,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耿莹原本是干地质的,后来咋就转行当上了医生呢?这在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她真的做到了。在这方面,她跟她老爸耿飚确实挺像的。
每天下了班回到家,等孩子睡着后,耿莹就会拿起书本开始读起来,还动手做些小实验。就这样,她一步步努力,最后成为了一名研究人员。经过无数个晚上,别人都睡了,她却还在那儿刻苦学习。没想到,耿莹最后真的考上了医学,拿到了学历,让大家都挺惊讶的。
不过,热爱尝试新事物的耿莹可没打算就此罢休。中国画研究院一成立,从小就酷爱画画的耿莹,立马给自己定下了新方向。
后来,耿莹主动请缨,成了研究院里那些老艺术家们的健康守护者。她跟其他的保健医生不一样,人家早晚各量一次脉就走了,而她还得跑到医院去,亲手抄录病例,给每位老艺术家都建了个人的医疗记录本。
那些老艺术家们为了表达对她的感激,都想把自己的作品赠给她。但耿莹婉拒了,她说自己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拜他们为师。老艺术家们听了,都以为她是在说笑,没有一个人把这话当真。
有一回,亚明这位画山水的高手跟耿莹讲:“小姑娘,你试着把《八十七神仙卷》画上十次,这样学起来就有效果了。你先照着画,再试着不看原图画,最后争取能背下来画。”
耿莹把亚明先生一句玩笑话当了真事儿。过了整整三年,她把自己埋头苦画了三年的那幅《八十七神仙卷》拿到了亚明先生面前。亚明先生一开始有点懵,愣了一会儿,然后才开口说:“小姑娘,你还真有两下子。”
那时候,王叔晖在工笔人物画上是个高手,耿莹特别想拜他为师。但这位大师对耿莹一直不太感冒。每次耿莹去王叔晖家,王叔晖都挺客气地说:“耿莹啊,你来了,快坐吧。你自己动手倒水,我忙着呢,顾不上。”
当天忙完所有事后,王叔晖对她说:“我乏了,你早点回家吧。”
差不多每天都会重复那两句话,但耿莹还是雷打不动地往王家跑,一去就是整整六个月。
最后,王叔晖直接问耿莹:“耿莹,你是真心想学画画吗?我还以为你们这些干部家庭的孩子只是一时兴起呢。”
后来,耿莹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的绘画之路,她画的《听琴》等几幅作品还成功被选进了全国性的美术展览。
上世纪80年代头几年,耿莹听了老爸的话,回到了湖南,想亲眼瞅瞅真正的农村日子是咋样的。她一连跑了6个县,拿两本厚厚的本子记下了所见所闻。到了农村一看,那穷困的生活状况,真的让耿莹心里头很不是滋味。
那时候,国家刚开始搞改革开放,耿莹心想得做点生意赚点钱,好帮帮老家。没过多久,她就在珠海搞起了家公司。这事儿传到耿飚耳朵里,他挺吃惊,就问耿莹:“闺女,你连十块钱都数不清,这生意你咋做啊?”
耿莹胸有成竹地说:“没事,三年后我肯定能搞定这事儿。”
耿莹真的做到了她之前说的,她在珠海建了个三层高的办公楼,还盖了座六层的员工宿舍楼。
不过,到了1986年,中央出了个新规定,说不允许高级干部的孩子去做生意。结果,耿莹手头上的所有东西,一夜之间全给没收了。
碰到这事儿,她没怨天尤人,快50岁的时候,决定去美国闯荡一番。要走的时候,大伙儿都挺替她捏把汗,不知道她在美国能不能过好日子。
跟大家的担忧比起来,耿莹还是跟当年一样有胆识,她辞掉稳定工作去创业时就是这样。她直接表态:“给我三年,三年后要是还能活着没饿着,我就要在美国闯出一片天。”
后来,耿莹在美国踏上了艰难的创业路。在最苦最累那会儿,她也曾嚎啕大哭,心里头乱得不行。但没过多久,她就振作起来,又支起了个小摊儿继续干。
后来,耿莹得到了一个机会,能够踏进美国国防部长布朗的私人俱乐部。她开始以中国画家的身份,在那些名流显贵中为人作画。慢慢地,耿莹在美国上流社会里,作为一位出色的中国女画家,变得非常抢手。
耿莹虽然在美国已经打下了自己的天地,但心里始终装着祖国,那份爱和想念让她在1997年决定回国。她想回到家乡,实实在在地为咱们国家出点力。
后来,她和陶斯亮等人商量着要为保护文化遗产出点力。2017年,他们一起弄了个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耿莹当上了会长。别人问她为啥要做这个,她很干脆地说:“老爸他们辛苦打拼下来的东西,咱们得守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