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4月23日——近年,中国内地酒店市场进入投资活跃期。2015年至2024年,中国内地酒店投资交易额约1685.4亿元,年均成交额约为139.4亿元。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房地产政策影响,部分酒店资产持有者面临现金流压力,试图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以盘活流动资金。因此,诸多优质酒店资产进入投资市场,吸引境内外投资人关注,大宗交易额逆势攀升。
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变革时期,酒店资产的投资策略已从单一的交易执行,转变为涵盖持有周期管理、价值释放路径设计、交易结构创新的系统性工程。基于多年实践,仲量联行携手中伦律师事务所,重磅推出《中国酒店投资的全周期策略:从酒店资产收购到退出的关键决策路径》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聚焦酒店投资的核心命题,通过分析投资时机研判、资产价值重构、交易模式优化等关键环节,揭示实现资本循环效率最大化的方法论体系,以期为行业带来更多启迪,为投资人和业主未来的酒店资产配置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
伴随酒店市场进入存量时代,酒店投资市场的投资逻辑和价值评估体系正在重塑。仲量联行酒店及旅游地产事业部大中华区副总裁魏骏亚表示:“存量时代的价值重构,本质上是资产价值认知与资本配置效率的系统性升级。面对一线城市的抗周期能力与新一线城市的增长潜力,投资人需在区位价值、现金流稳定性、改造可行性等维度建立更精细的评估框架。与此同时,市场分化带来的估值落差与运营风险,亦要求投资人提升资产筛选与风险管控的专业能力。”
酒店资产估值与价值提升需多维策略协同
酒店资产兼具不动产属性与经营性资产特征,其估值逻辑需兼顾现金流收益、市场供需与重置成本等多重维度。主流资产估值方法中,收益法通过未来净现金流折现反映资产长期收益能力,市场比较法依赖近期可比案例定价,重置成本法则从重新开发成本角度衡量资产价值。在真实的交易磋商环节,实际资产定价需结合市场供需、资本化率、土地剩余年限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
为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酒店资产持有者可通过产权优化(如调整用地性质、容积率)、硬件改造与翻新、品牌和产品重塑(更换管理模式或合作品牌)以及收益结构优化(如调整客源比例、创新餐饮服务、盘活闲置空间)等路径挖掘潜在价值。
酒店投资交易流程需兼顾效率与风险防控
酒店资产在交易模式上大致可以分为股权交易和资产交易。在交易形式的选择上,股权交易因税务成本低、流程便捷而受投资人青睐,但需承担潜在债务风险;资产交易虽过户复杂且税负较高,却能规避历史遗留问题。交易双方应基于各自的实际状况、业务需求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共同商讨并确定最为适宜的交易模式。
酒店资产交易全流程分为预营销、营销、独家尽调与谈判、交割四大阶段。交易前期,酒店业主需准备尽调材料并设定合理的出售策略和价格预期;中期,通过正式营销活动,例如投资人会议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吸引潜在买家报价;后期,锁定优先买家完成尽调和协议谈判;最终通过合同签署与资产移交实现交易闭环。法律实操中,建议采用分期付款与价款调整机制平衡双方风险,并通过详细资产盘点避免交割纠纷。
法律风险与外资退出需精细化应对
白皮书指出,在酒店投资交易中常见法律风险点包括:物业权属瑕疵(如土地性质争议、违法建筑)、共有设施权属划分、经营证照合规性以及酒店管理合同解除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境外投资人将其所持有的内地酒店项目公司的股权出售给内地买方时,需额外关注跨境支付限制,通过双层监管账户设计规避外汇管制风险,同时完成税务申报、外汇登记变更等特殊流程。

(图示:外资出售酒店交易的特殊流程)
与此同时,合法终止现有酒店管理合同应尽量避免违约赔偿,提前评估合同条款并制定谈判策略。如果能够在协商阶段就各解约事项达成一致的,对双方而言均是较为成本可控也简单便捷的方式。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纪超表示:“酒店投资交易的法律风控,不仅关乎合规底线,更是交易价值的关键变量。通过交易结构创新重构跨境风险分配秩序,以税务合规工具对冲隐性成本,推动资本退出从‘流程可行’向‘价值最优’进阶,为多元退出策略的探讨提供底层支撑。”
资产退出路径创新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在酒店资产领域,传统退出渠道主要为股权转让和资产出售。随着市场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公募REITs成为潜在的创新性资产退出选择。虽然目前酒店类资产尚未被纳入公募REITs的底层资产范畴,但未来政策开放后,将为酒店行业开辟证券化退出新路径,有效提升存量资产的流动性和价值。
仲量联行酒店及旅游地产事业部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周涛认为:“中国酒店投资市场正经历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结构性转型。投资人需把握市场趋势,通过专业估值、动态定价和合规交易流程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同时,酒店投资市场参与者需关注城市更新政策下的资产盘活机遇,以及通过搭建公募REITs退出路径,助力酒店投资市场在存量时代挖掘新的增长点,推动 ‘投、融、建、管、退’酒店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专业化与资本化升级。”